索引号 11330903736049907R/2019-141503 公开日期 2019-03-28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区科技局) 文号 普党政办〔2018〕58号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主题分类 方针政策,工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普陀区水产加工业转型发展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3-28  15:4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经信局(区科技局)

各镇、街道党(工)委,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蚂蚁岛、白沙岛管委会,区属各单位

《普陀区水产加工业转型发展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舟山市普陀区委

 

办公室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

                                                                     2018年3月30日

普陀区水产加工业转型发展三年(2018-2020)

行动计划

 

为深入对标“四个舟山”建设,全力落实区委区政府“建设开放活力的幸福普陀”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有力发挥重点区块的集聚互补效应,全面开拓新领域、新市场,实现产业和平台间的全覆盖、全联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打造国际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浙台经贸区、舟山国际水产城、陆港物流园区等平台资源,以提高水产品供给质量和综合效益为中心,以水产品科技创新和提质增效为动力,发挥我区水产加工产业优势条件,全力推进“1+1”(即一个自捕渔业为主的原料市场以及一个国外为主的产成品市场)向“2+2”(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原料市场和两个产品市场)的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构建生态环境和谐、基础设施优良、区域生态特色鲜明、科学技术先进的水产加工业发展格局。

二、工作目标

深入推动水产业供给侧改革进程,引导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有效实现“三去一降一补”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企业管理优、市场前景好的名优企业,着力把我区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区水产加工业总产值每年增幅10%以上,实现年产值上5亿元企业2家,上1亿元以上25家,水产加工“名企”8家。

三、具体任务

(一)统筹产业布局,发挥区块引领带动作用

1、大力推进北部区块建设。普陀海洋生态创新谷和展茅海创工业小镇发展规划为底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港、产、城、旅”互融共生协调发展为主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海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沈家门海洋生物园、浦西工业园内水产企业向展茅区块迁移,推进水产加工业由分散块状向联合集聚转变,形成新老企业间、相关产业间的协作互补、全产业链覆盖发展,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功能配套的产业集聚引领区块。(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展茅街道、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区发改局、区规划分局、区国土资源分局)

2、加快打造多平台联动。利用浙台经贸区码头通关监管设施、相关配套资质等优势条件,探索研究自贸区联动区域相关政策,加快申报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开展冰冻、活体等海产品进口业务,同时联动舟山国际水产城和陆港物流园区等平台,利用其完善的冷藏、物流、销售等服务体系,实现平台和产业间的互补融合,为区内水产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远洋水产品原料。(牵头单位:浙台经贸区管委会综合办,配合单位:区口岸办、区经信和科技局、区自贸局、舟山国际水产城)

(二)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加快生产设备更新。按照“中国制造2025舟山行动纲要”,推进企业“机器换人”和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工厂(车间)建设进程,提高自动化设备应用,推动精深加工发展,全力实施省级水产加工行业“机器换人”示范点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区规上水产加工企业技改投入3亿元以上,新增生产线30条以上,自动化设备普及率达到6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5%以上,智能工厂(车间)2个以上。(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展茅街道、区统计局)

2、加快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各大海洋专业大学(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增强研新出新能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使低值鱼类、下脚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生产废料的再利用。加快建企业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开展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着力攻关、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配餐食品、军民共享食品、航空特色食品、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新能源等新产品,实现产品间、技术间的错位发展。力争到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建成省市级技术中心2家,完成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备案5家鉴定1家。(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

(三)加强产业合作,扩大原料供应渠道

1、稳定本地远洋水产品货源。立足远洋水产品货源相对不稳定、不充足的情况,引导同欣远洋渔业销售合作社和其他区内远洋企业,不断壮大远洋船队规模,切实提高捕捞量,保持与本地水产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确保稳定的货源输入。(责任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

2、加强央企平台联动。鼓励企业对接央企平台,争取远洋水产品配额和相关补助政策,有效降低进口原料成本,充实远洋水产品货源。(牵头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配合单位:区商务局)

3、开展养殖海产品加工业务。鼓励区内养殖企业(合作社)规范化、产业化运作,推广高产精养技术、提高养殖产量,为区内水产加工企业提供多品种、高品质的养殖海产品,适当缓解原料收购难、价格等问题,并积极探索养殖企业开展养殖产品加工业务。(责任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

(四)全面开拓国内市场,丰富销售平台模式

1、深化融入电商时代。鼓励企业依托阿里巴巴、京东等国际知名电商平台及舟山国际水产城、陆港物流、云谷电商等本地电商平台,开展海产品熟制品、半成品等线上销售,力争2020年规上水产企业从事电商业务的企业30家以上。(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2、广泛入驻实体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合作,建立企业间的长期直供关系。同时,结合市港务集团正筹备实施的江海冷链运输项目,统筹布局入驻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业态,形成以普陀为发射极,向国内市场铺货的物流集散格局,强化“舟山海鲜”品牌的黄金号召力。(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3、多重接轨旅途经济。依托普陀山机场、舟山国际邮轮港筹建的甬舟铁路等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各大航空公司、邮轮公司、铁路部门,开展“旅途休闲即食海产品和半成品”的供货业务。(责任单位: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发改局、国际邮轮港公司)

(五)合理分类培育,量身定制扶持模式

1、推动“三名企业”培育。加快我区水产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改提升、机制深化进程,积极参与各级标准的制定,择优培育一批有较强示范性的“名企”、创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名品”、挖掘一批有较深感召力的“名家”,多途径、多举措支持企业申报省、市级“三名企业”、省级名牌产品、市级水产名企等荣誉,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责任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分局、区人力社保局)

2、推动中小企业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开展“小升规”、“创业之星”、“隐形冠军”等工作,向企业发放企业服务券,引导企业购买第三方平台的相关服务,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育“小升规”企业10家,“创业之星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1家、发放企业服务券100家。(责任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

3、推动企业培育升级。推动水产加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晋级,力争到2020年规上水产企业40%达到B级,25%达到A级。(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区统计局、区国税局、普陀地税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普陀供电分局)

(六)推进“凤凰行动”,创新转型升级模式

1、加快企业上市。对区内水产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排摸调查,加强对水产加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辅导和培育扶持力度,全程指导企业加快股改,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问题。力争到2020年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3家。(牵头单位:区金融办,配合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企业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开展企业的兼并重组、“低小散”整治、“僵尸企业”处理等工作实现行业内的“弱者出局”、“强者如云”的良好态势。力争到2020年三年内累计完成兼并重组3家、“僵尸企业”处理6家、“低小散”整治50家。(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区国资办、区人民法院、区国税局、普陀地税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行业扶持力度

做好《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若干意见》(普委发〔2017〕46号)的兑现工作,重点落实工业技改、专项申报的资金扶持。根据省级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示范点的标准和要求,建立重点项目库,择优进行培育和扶持,做好日常项目的跟踪、监督等工作,及时掌握开展进程,妥善解决相关问题。(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区统计局、区财政局)

(二)强化服务平台融合

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积极对接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市水产品出口协会、市远洋水产协会、市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普陀商会等机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着力开展相关的公共服务同时,鼓励企业对接我区已开始筹建的海洋生物制品制备全技术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合作推进各种海洋生物高值化相关技术、制品、工艺和标准攻关,开展海洋生物制品制备、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全技术链的公共服务。(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区海洋与渔业局)

(三)发挥行业协会助推

筹建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相关企业、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等组成的普陀水产加工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桥梁作用,提供企业间交流学习平台,并及时为政府制修订相关政策提供咨询,献计献策,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工商联、经开区管委会)

(四)丰富人力资源引进

挖掘本地剩余劳动力存量,联合相关部门和院校,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引导就近就业;加强区外劳动力的推介和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外来人员进我区务工;对接各大海洋专业院校和学府,建立合作关系,适当增设水产加工、养殖等专业,培养行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充实人才储备;督促企业诚实守信按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探索国际化劳务输入机制,着力缓解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配合单位:区外侨办、区经信和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卫计局、区科协、区人才办)

(五)加快融资服务创新

协调区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出台支持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水产加工业的融资支持,积极推广仓单质押、订单融资等创新融资模式,降低对水产加工“名企”的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水产加工企业对接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促进水产企业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牵头单位:区金融办,配合单位:区经信和科技局、区财政局、区人民银行、区银监办、区信用担保公司)

(六)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水产精深加工利用等产业,利用各部门、平台、协会、商会、企业等资源,以普陀海洋生态创新谷和展茅海创工业小镇建设为核心,引进行业领先、科技含量高的相关企业。(牵头单位:区招商局,配合单位:各镇街道、管委会、区经信和科技局、经开区管委会)

 

    附件:舟山市普陀区水产加工业转型发展任务分解表

 

 

 

 

 

 

 


 

 

 

 

 

 

附件

舟山市普陀区水产加工业转型发展任务分解表

主要任务

实施内容

年度任务分解表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建设有国际有影响力的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基地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全区水产加工业总产值增幅10%以上,实现年产值上5亿元企业1家,上1亿元以上18家.

全区水产加工业总产值增幅10%以上,实现年产值上5亿元企业2家,上1亿元以上22家,水产加工“名企”8家。

全区水产加工业总产值增幅10%以上,实现年产值上5亿元企业2家,上1亿元以上25家。

区经信和科技局

各镇(街道)、管委会、区统计局

统筹产业布局,发挥区块引领带动作用

1、大力推进北部区块建设。以普陀海洋生态创新谷和展茅海创工业小镇发展规划为底图,合理布局海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鼓励沈家门海洋生物园、浦西工业园内水产企业向展茅方向迁移,推进水产加工业由分散块状向联合集聚转变。

展茅区块水产加工业年产值增速10%以上;启动鱿鱼市场9家企业动工建设,力争推动沈家门海洋生物园、浦西工业园的水产企业向展茅方向集聚。

展茅区块水产加工业年产值增速10%以上;确保鱿鱼市场9家企业完工并投产,对接原鱿鱼市场其余4家企业搬迁工作,启动企业搬迁1家,稳步推动沈家门海洋生物园、浦西工业园的水产企业向展茅方向集聚。

展茅区块水产加工业年产值增速10%以上;继续推进原鱿鱼市场企业搬迁1家,实质性推动沈家门海洋生物园、浦西工业园的水产企业向展茅方向集聚。

区经信和科技局、展茅街道、经开区管委会

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区规划分局、区国土资源分局

2、加快打造多平台联动。推进浙台经贸区开展冰冻、活体等海产品的进口业务。

确保口岸临时开放获批;开展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申报;争取自贸联动区域政策支持,探索研究开展进口保税、小额贸易、进口商品城等工作。

启动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验收等相关工作,力争获批;以一般贸易或小额贸易形式开展冰冻水产加工原料的进口业务,全年实现水产品进口2000吨。

做好口岸永久开放申报的准备工作;力争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的验收工作,启动开展活体海产品的进口业务;全面开展冰冻水产加工原料进口业务,全年实现水产品进口2500吨。

浙台经贸区管委会综合办

区口岸办、区经信和科技局、区自贸局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加快生产设备更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和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工厂(车间)建设进程,提高自动化设备应用,推动精深加工发展,深化省级水产加工行业“机器换人”示范区建设。

实现全区规上水产企业年技改投入1亿元以上,新增生产线8条以上,自动化设备普及率55%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2%以上。

实现全区规上水产企业年技改投入1.1亿元以上,新增生产线10条以上,自动化设备普及率58%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3%以上,智能工厂(车间)1个。

实现全区规上水产企业年技改投入1.2亿元以上,新增生产线12条以上,自动化设备普及率6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55%以上,智能工厂(车间)1个。

区经信和科技局

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展茅街道、区统计局

2、加快研发创新能力。积极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着力攻关、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

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或市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备案1家。

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备案2家。

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或市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新产品(新技术)备案2家,三年累计完成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1家。

区经信和科技局

各镇(街道)、管委会

加强产业合作,扩大原料供应渠道

鼓励区内人工养殖企业(合作社)规范化、产业化运作,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养殖总量和品种,探索开展养殖海产品加工业务。

实现海水养殖面积:20000亩、产量:20000吨。

实现海水养殖面积:20000亩、产量:20000吨。

实现海水养殖面积:20000亩、产量:20000吨。

区海洋与渔业局


全面开拓国内市场,丰富销售平台模式

1、深化融入电商时代。依托国际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全面开展电子商务业务。

实现规上水产企业开展电商业务25家以上,实现线上销售1亿元。

实现规上水产企业开展电商业务28家以上,实现线上销售1.5亿元。

实现规上水产企业开展电商业务30家以上,实现线上销售2亿元。

区商务局


2、广泛入驻实体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商贸集团合作,建立直供合作关系,助力市港务集团江海冷链船项目,做大国内市场。

新增入驻沃尔玛、麦德龙、华润万家、乐购等大型超市门店50家;探索以展茅鱿鱼市场为切入点,积极对接江海冷链船项目拓展国内市场。

2018-2019两年累计新增入驻沃尔玛、麦德龙、华润万家、乐购等大型超市门店100家;鼓励鱿鱼冻品加工企业,通过江海冷链船项目开拓国内市场,并积极探索其它海产品通过冷链船运输的可操作性。

2018-2020三年累计新增入驻沃尔玛、麦德龙、华润万家、乐购等大型超市门店150家;力争依托江海冷链船项目,打开长江沿岸市场,初步形成以鱿鱼供应为主,其它海产品供应为辅的格局。

区商务局


合理分类培育,量身定制扶持模式

1、推动“三名企业”培育。择优培育一批有较强示范性的“名企”、创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名品”、挖掘一批有较深感召力的“名家”。

组织申报浙江名牌产品1-2个;培育1家市级“三名”企业,培育2家区级“三名”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企业家培训。

组织申报浙江名牌产品1-2个;培育1家市级“三名”企业,培育2家区级“三名”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企业家培训。

组织申报浙江名牌产品1-2个;培育1家市级“三名”企业,培育3家区级“三名”企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企业家培训。

区经信和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分局、区人力社保局


2、推动中小企业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开展“小升规”、“创业之星”、“隐形冠军”等工作,向企业发放企业服务券,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完成“小升规”3家、“创业之星”1家、发放企业服务券40家。

2018-2019两年累计完成“小升规”6家、“创业之星”2家、发放企业服务券70家。

2018-2020三年累计完成“小升规”10家、“创业之星”3家、“隐形冠军”1家、发放企业服务券100家。

区经信和科技局


3、推动企业培育升级。推动水产加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晋级。

力争到2018年规上水产企业35%达到B级,20%达到A级。

力争到2019年规上水产企业37%达到B级,22%达到A级。

力争到2020年规上水产企业40%达到B级,25%达到A级。

区经信和科技局

各镇(街道)、区统计局、区国税局、普陀地税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环保局、普陀供电分局

推进“凤凰行动”,创新转型升级模式

1、助推企业上市。加强对水产加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辅导和培育扶持力度,全程配合企业股改、审核、券商对接等工作。

培育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1家。

力争累计完成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2家。

力争累计完成省股交中心挂牌企业3家。

区金融办

区经信和科技局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企业的兼并重组、“低小散”整治、“僵尸企业”处理等工作。

完成兼并重组1家、“僵尸企业”处理2家、“低小散”整治50家以上。

完成兼并重组1家、“僵尸企业”处理2家。

完成兼并重组1家、“僵尸企业”处理2家。

区经信和科技局

各镇(街道)、管委会、区国资办、区人民法院、区国税局、普陀地税局

保障措施

1、加大行业扶持力度。做好《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促转型的若干意见》的兑现工作,重点落实工业技改、专项申报的资金扶持。根据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示范点的标准和要求,建立重点项目库,

积极做好各类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力争下发企业补助资金550万以上,其中向上争取资金350万以上;择优建立和完善省级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示范点重点项目库,并对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积极做好各类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力争下发企业补助资金600万以上,其中向上争取资金400万以上;有效推进省级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示范点重点项目,力争项目早完工。

积极做好各类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力争下发企业补助资金650万以上,其中向上争取资金450万以上;力争省级水产加工业“机器换人”示范点重点项目完工,并开始释放产能。

区经信和科技局

各镇(街道)、区统计局、区财政局

2、强化服务平台融合。对接协会、平台等机构,开展公共服务。

积极对接相关协会、商会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发挥已筹建的海洋生物制品制备全技术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和资源,力争实现开发产品3个,制定企业标准6项,申请专利20项,技术培训或服务100人次以上。

积极对接相关协会、商会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发挥海洋生物制品制备全技术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和资源,力争实现开发产品5个,制定企业标准8项,申请专利20项,技术培训或服务150人次以上。

积极对接相关协会、商会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发挥海洋生物制品制备全技术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和资源,力争实现开发产品8个,制定企业标准8项,申请专利20项,技术培训或服务200人次以上。

区经信和科技局

区海洋与渔业局

3、丰富人力资源引进。争取本地劳动力,开展相关培训;对接院校增设相关专业;争取市外劳动力,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丰富人力资源引进,组织赴劳动力大省开展招聘活动3场;全年组织召开人力资源招聘会24场。

丰富人力资源引进,组织赴劳动力大省开展招聘活动3场;全年组织召开人力资源招聘会24场。

丰富人力资源引进,组织赴劳动力大省开展招聘活动3场;全年组织召开人力资源招聘会24场。

区人力社保局

区外侨办、区经信和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卫计局、区科协、区人才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