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03002639289R/2020-142668 公开日期 2020-02-28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文号 舟普教发〔2020〕14号
组配分类 其他文件 主题分类 教育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统一编号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普陀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2-28  11: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各中小学、幼儿园、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区成教中心,区教育技术中心,区教师进修学校: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舟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普陀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2020年2月13日

普陀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区教育大会精神,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普陀教育现代化,按照“数字浙江”、“智慧普陀”建设要求,结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舟山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普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全面推进普陀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以信息化构建师生教育和学习新生态,全面提升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师生在新时代的自我成长力,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融合创新原则。发挥信息技术内在作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三)需求导向原则。遵循普陀海岛实际,坚持实践需求驱动,鼓励示范创新探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普陀教育数字化转型,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育部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素养双提高。探索“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接入市“海岛一体化教研训信息化平台”,全面建成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形成具有普陀特色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样本,增强全区人民群众对普陀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主要行动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区域整体智慧教育基石

1.实现教育城域网升级优化、无线网络重点区域高密覆盖。2017年,普陀教育城域网主干完成万兆升级,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楼宇间网络升级优化与IPv6改造。到2021年底,教育网各类网络、门户网站和重要应用系统完成升级改造,支持IPv6访问,基于IPv6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无线网络由基本覆盖到重点区域高密覆盖。

2.以“互联网+”思想理念引领信息化校园建设。引入5G新技术,结合普陀教育信息化基础和发展要求,探索“希沃未来教室”、“钉钉未来校园”等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促进“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创新。

3.推进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创建跨学科学习环境。大力推进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新型教室的建设和应用,充分挖掘和丰富学校走廊、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学习意义,积极创设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到2022年,全区中小学校校建有学科教室或创新实验室,建成4个市级示范创新实验室、2个市级示范学科教室。

4.提升教育考试信息化综合管理能力。提升教育考试信息化水平,着力推动标准化考点建设和考试业务的融合。根据舟山市人机对话标准化考场建设标准及人机对话考试软件要求,在初中学校逐步建设标准化人机对话机房。2021年起,全面实施外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考试和体育中考智能测试。

5.建设“智慧阅读”平台,改善阅读生态。借助“智慧+”、大数据,充分提升现有信息化基础设备和图书馆利用价值,搭建贯穿区、校、班多级的学生智慧阅读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助力教育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

6.整合云平台,开展教育大数据创新应用。完善教育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建成希沃教学数据管理平台、钉钉云,整合已建校园安全融合、智慧餐饮等系统,实现教育大数据的集中存储、授权开发和有序共享。推进智慧班牌应用普及,加强智慧班牌在班级管理、育人方式、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数据支持,逐步实现和完善全区学校的数字化管理。

(二)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整体推进省区域智慧教育试点建设

7.推进基于“浙政钉”的教育办公数字化应用。按照多端同步原则,全面推进基于“浙政钉”的“线上办公”、“线上办事”项目建设,全面实现掌上办文、全流程数字化办会、工作平台集成化办事。全面开展督查督办、工作交流、应急处置、绩效管理、视频会议等政务(校务)办公应用,实现政务运作高效协同,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8.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合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资源,通过记录和分析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支持教师实现精准的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以3-5所学校为示范点,积极探索以云计算技术和开放化教学环境为支撑的移动终端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教学,让学生灵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绩效。

9.推进之江汇教育广场的深入应用。以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省级精品空间、省级特色空间等三大之江汇应用建设为抓手,开展全区之江汇应用示范校建设。2020年,创建2所市级之江汇应用示范校,确保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培训全覆盖,90%以上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与学活动。到2021年,建成1-2个教师省级精品网络空间,6个以上省级特色空间。

10.实施“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托全市海岛一体化教研训平台,实施省教育厅学校教学空间能效提升项目,2020年实现“同步课堂”覆盖全区所有学校。形成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多种应用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实现城乡结对帮扶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

11.对接海岛一体化教研训信息化平台。2019年完成2所试点学校对接“海岛一体化教研训信息化平台”,实现区域间、校际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到2021年,实现以研训平台为支撑的网络教研、教学活动实现常态化。

12.开展基于STEAM的教育研究和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基于STEAM的常态教育教学实践,强化在拓展性课程中的STEAM课程群建设、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STEAM课程,积极推进中小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课程建设。2020年,至少1所学校通过省级教育机器人应用试点示范学校验收,并引领创建市级教育机器人应用试点示范学校建设,推进全区STEAM教育和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课程的水平提升。

(三)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育一批信息化创新应用骨干教师

13.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三提升一全面”总体目标。

14.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数据驱动、实时评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创新教育信息化合作模式,开展“希沃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合作,发挥中小学校和企业各自特色优势,联合教育行政、教研、科研等部门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实践与研究,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现场赛等活动,提升智慧教学意识,形成利用智能化工具和系统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一批信息化创新应用骨干教师。

15.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持续开展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引导各中小学校培养学生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机器人制作、电脑动画设计、程序设计等软件应用能力,每年完成10个国家级、省级比赛优秀获奖作品。加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力争创客教育、3D创新教育等项目进入全市中上水平。

16.创设学生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通过为中小学学生创设校园电视台、校园朗读亭等特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校园经典诵读、拓展课程等活动提供新的表达空间。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

五、组织保障

(一)机制保障

完善“一把手”责任制,坚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思路,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明确本地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专业技术部门为支撑的教育行政、教研、科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强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意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环境建设三位一体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

(二)经费保障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运维经费纳入预算。实现“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精准培训”“省级特色网络空间和精品空间”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2.0”等种子教师培养和送教经费支持的配套保障。

(三)考核评价

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要内容,强化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定期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益。

(四)安全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一把手”负责的区、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伦理意识,关注技术伦理,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效率和伦理关系。认真贯彻《网络安全法》,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信息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全面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管可控,形成与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备的、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