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我区城市空间布局,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联动、协调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现就沈家门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为新使命,围绕全市建设海上花园城市和普陀打造“精致高端、时尚活力、温馨包容”的海上花园会客厅的目标,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创新突破为重点、以港城融合为特色,加快推进沈家门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普陀靓丽风景。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位谋划。拉高城市标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系统性城市有机更新工作体系。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关键词,重点加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等规划管控。
——坚持项目带动。着眼未来产城融合新趋势,注重项目导入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空间增效、品质提升,实现产业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行专班化管理,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体制改革,有效盘活中心城区土地存量,提高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以土地价值提升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有机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以建设开放活力美丽的幸福普陀为引领,积极推动沈家门片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聚焦产业、设施、品质、管理升级,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完成投资约196亿,实施54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推动沈家门城市人口、产业等要素再集聚,实现沈家门片区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全面传承渔都文化,实现渔、港、景全面融合,努力把沈家门打造成为“功能完备、品质一流、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幸福美好家园。
四、主要内容
(一)聚焦产业提升,优化功能布局。
1.注重规划引领。着眼沈家门城区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升级,立足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高起点编制《沈家门旧城更新规划研究及整体城市设计》,同步开展一批配套专项规划编制。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统筹交通、水电气、通信、排水等专项规划,科学布置各类地下管线通道,编制完成《舟山市普陀区地下主干管线及管廊规划研究》。结合沈家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依山傍水的空间聚合特点,加快沈家门渔港小镇、城西区块、旧城改造区块等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沈家门旧城更新地块控制性方案》。开展河道整治、商业布局、配套设施等专项规划研究设计。攻坚突破掣肘沈家门生活生产质量的“行路停车难”短板,以立体思维加强停车场、综合交通体系的研究。
2.突出功能导向。以沈家门渔港为核心,打造滨港路、鲁家峙北岸“一港两岸”景观带,串联半升洞、舟山国际水产城、墩头码头、鲁家峙岛,建设高品质滨海旅游区、高端休闲区、精品商业区、文化体验区。践行产城融合理念,推进城郊结合部、老工业园、老码头等重点区域改头换面,加快荷外、舟渔公司、中沙头、水产城周边等区块改造更新,打造一批展示城市新形象的重要节点。拆迁地块建设更加注重生活、商贸、休闲、医疗、教育功能配套,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扩展产业承载空间,整合优化浦西工业园区、海洋生物园、平阳工业园等园区平台,加速城西大开发。
3.加快产业导入。围绕投资增长、企业招引、税收增长的目标导向,持续提升城西未来智创城、沈家门渔港小镇、舟山国际水产城等产业平台能级。依托重点平台、重要区块,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渔港经济、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着眼未来产业新趋势,构筑绿色能源、船舶海工、水产精深加工、海洋生命健康、海洋电子信息等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夏新未来社区试点基础上,将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元素融合沈家门旧城改造。建设舟山国际水产城冷链物流产业园,打造集旅游商贸、水产交易、电子商务、高端配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着力打造中央厨房、休闲食品产业整合供应链,带动新餐饮、新零售等新业态。沈家门渔港小镇聚焦文旅融合,厚植海洋文化,不断提升小镇综合效益。
(二)聚焦设施提升,完善基础配套。
1.完善路网建设。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在东西向三条主通道基础上新建南北向通道。推进舟渔片区市政路网改造工程,新建并提升改造中弄路、兴海路等道路,推进区海洋与渔业局西侧、墩头泰莱地块南侧等配套道路建设,谋划滨海大道至岭陀隧道连接道路。推进沈家门城西片区路网建设工程,新建新驰路南向延伸段、海天大道南侧次干道项目(夏新段)。开展拆迁地块路网建设,完成长地爿路、小蒲湾路建设。拓宽瓶颈路,完成兴建路二期建设,推进同济路原一小路段改造。推进道路“白改黑”,完成日新弄提升改造,推进滨港路、东河路、东海东路等道路改造。
2.推进河道建设。按照《普陀城区水系规划》,开展城西区域水系治理工程,开展夏新河、舵岙河(板桥闸至吴家岙段)治理。新建长地爿山塘泄洪渠,推进长地爿新开河道工程。完成浦西公园-涨塞浦内闸暗渠疏通改造,推进中弄河治理改造,提升舟渔片区排水能力。
3.实施雨污分流。按照《沈家门老城区雨污分流实施方案》,开展污水管网敷设同时推进路面改造,主要位于东河路、中大街、东海东路和兴建路,覆盖沈家门主要支路,重点为蒲湾区块、西大街、长兴弄和教北路,同时结合小区污水“零直排”,对污水产生源头进行配套改造。对滨港路沿线排海口进行加固改造,防止污水渗漏入海。
4.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按照《舟山市普陀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完成新港闸新开河道工程、外西河-墩头闸渠道扩建工程、扩建西河排水泵站。开展沈家门滨港路排水口改造,谋划建设东河强排泵站。开展山塘、溪流治理,谋划泗湾、鹤龄泉原有溪坑改造。切实提高沈家门城区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5.推进保障住房建设。多途径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以着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为目标,做好配建人才公寓的管理,谋划人才公寓建设,同时推进老年公寓、蓝领公寓的建设。大力倡导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政策,积极为意向群众提供政策指导及技术服务,让老城区居民切实享受改革的红利,生活更加便利、幸福。
(三)聚焦品质提升,树立城市形象。
1.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根据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在原有推进顺利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标准完成189幢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探索区域内成片C级危房竞争性改造新模式。
2.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根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完成中央山体公园-刺蓬山、青龙山区块建设,同时推进中央山体公园慢行游步道系统建设。完成江湾船厂公园建设,推进墩头三角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贯通城区、连接山海的绿廊慢行系统。
3.开展城市美化亮化。突出山、海、港、城相融合,打造一港两岸滨海景观带,完成沈家门渔港夜景亮化工程,重点打造水产城沿线夜间景观。完成岭陀隧道、天吴隧道提升改造,让渔港美景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4.提升医疗、教育设施。突出优质、均衡特点,整体提升沈家门城区教育资源。结合现有学校(幼儿园),在江湾船厂立体公园新建幼儿园,在茶湾区块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形成校均规模、办学条件、服务半径等均较为科学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品质,新建平阳浦、茶湾、东大泗湾、荷东、鲁家峙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址改造大干、大蒲湾、墩头、中兴、荷外社区卫生服务站。适时引入民营医疗机构进驻。
5.打造文旅新地标。谋划国家级海洋(海事)博物馆,打造世界级渔港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平台。建设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打造集旅游咨询服务、城市书房、渔港文化展示、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服务综合体。盘活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集创意设计、渔业遗产保护、非遗传承、艺术展览、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中心。
(四)聚焦治理提升,提高管理水平。
1.优化管理服务网格。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指导,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优势,进一步健全网格员队伍,提升网格员素质能力,充分发挥网格长、党小组长、指导员、兼职网格员作用,完善联社驻村、“逢五进格” “普陀网格点”等品牌载体,开展网格地图绘制和标准地址库建设。全面推行城市管理“网格路长+”模式,坚持“常态巡查”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强化网格路段的全覆盖、多频次实时管控,真正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管理网格,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2.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打造“干净、有序、温馨、和谐”的城市环境。开展精细化保洁作业,更新环卫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厕所革命”。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6个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全面实行“撤桶进巷”“定时定点”投放收运,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开展“基本无违建街道”创建。
3.加快智慧城管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不断拓展城市管理智慧化。优化智慧城管系统功能,完善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形成基础库、业务库、物联网库和GIS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探索5G应用,加快街面预警系统、智慧排水、人脸识别非现场执法等智能应用的实践,将人、车、物、空间等城市数据全域覆盖,全面提升各类城市管理事件的预警提示、研判分析、应急处置等能力,使城市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精细管理、智能管理。
4.完善交通组织结构。构建外联内畅、便捷有序的城镇交通体系,对沈家门区块道路作总体统筹规划,加强交通智能化管理,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优化交通组织。对东海中路与中洲路路口、兴建路、国际水产城门口等重点交通拥堵路段进行提升改造,解决局部交通拥堵问题。以小和散为建设导向,改造部分零星拆后土地为临时停车场,加速推进半升洞立体停车库、北安路立体停车库项目建设,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的局面。
5.推进小区物业全覆盖。坚持政府指导、街道主导、社区组织、物业服务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封闭式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实行开放式居民小区准物业管理或居民小组管理,积极推进组建小区业委会,充分发挥兼合式党支部作用,形成居民小区治理整体合力,进一步提升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6.加大生态环境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对沈家门老城区现有绿地按区域、面积、群众需求重新分类,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改造。加快推进里、外西河河道水质提升,统筹兼顾其它河道,抓好河道清理清淤和长效养护。推进沈家门老城区雨污排水体系改造,对老旧地下管网进行提升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离。推进污水零直排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污水乱排放现象,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
(五)聚焦渔港提升,推动港城融合。
1.推动渔港渔船设施现代化。依托沈家门中心渔港小型海钓船停泊基地项目、老旧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一批高标准、现代化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沈家门渔港港章》,优化、理顺港区功能布局,彻底扭转港内渔船杂乱无序的停泊局面。结合沈家门中心渔港港内舢舨升级改造项目,逐步淘汰现有老旧柴油机小舢舨,形成具有“新动力、新材料、新安全”特质的新型玻璃钢海上的士。探索渔港绿色标准体系建设,突出渔港绿色发展理念,将沈家门渔港打造成功能齐全、秩序井然、环境优美、节能减排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绿色渔港标准样板。
2.打造渔港环境宜居化。依托沈家门中心渔港美化亮化工程,对一港两岸低等级老旧护岸进行生态化提升,建设小微生态公园、生态公厕,修缮、美化建筑物墙体,打造渔港标志性建筑、渔港景观带、渔港灯光秀。结合沈家门中心渔港污染防治建设项目,在沈家门渔港设置渔船油污水接收和预处理中心,确保沈家门渔港渔船油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安装渔船生活污水统一接收和预处理设施,与市政污水管网衔接统一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杜绝渔船生活污水直接排海。通过政府购买沈家门中心渔港港面、边滩保洁服务,对渔港边滩水域污染防治、港面漂浮垃圾打捞、固体废弃物收集与处理、船舶油污水收集与处理四个方面开展常年综合防治工作。
3.实施渔港管理智能化。依托沈家门中心渔港智慧渔港建设项目,通过建设渔船渔港动态监管及应急指挥平台、进出港申报及服务移动客户端、安全监管综合感知网等3项内容,打造“一个平台、一个终端、多点感知”的三级安全立体监管及服务系统,具备渔船监管、港区安全管理、进出港申报等11项主要功能,构建一套业务综合、上下贯通、开放高效的“港船渔人”综合管理与服务应用平台,实现渔港管理“看得见、叫得通、管得住”。
4.开发渔港现代文化。依托沈家门渔港旅游综合项目,开发运营渔港夜游观光、近海岛礁休闲海钓等旅游产品,建立文创馆,将当地渔港、渔民文化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在美化建筑物、街道、设计城市家具时,加入渔港、渔民文化元素。举办渔港嘉年华、休闲海钓节、开渔丰收节、海鲜美食节等节日活动,打造文化浓郁的现代渔港,推动渔业新业态健康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沈家门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实施,明确街道、部门具体责任,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完善机制,加快推进。建立重大项目推进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会商,制定实施计划,分解落实责任单位,明确项目年度任务。完善考核制度,加大重大建设项目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推动项目有序推进。
(三)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土地指标等要素,积极破解项目报批、资源整合等问题,形成上下一心、合力推动的良好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