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疫情影响背景下,我局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委工作安排部署,全力抓好文广旅体行业疫情防控和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各项工作。我区成功创建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入选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获评2019“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示范县区,桃花镇被评为省文化强镇。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七年全市第一。我局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1-12月,全区(含普朱)累计创旅游收入533.36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56%;区本级累计创旅游收入315.594亿元,同比增长11.93%。
一、相融相生,厚植文化和旅游发展“根基”
1.加强复合人才培育。实施文旅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线上“云课堂”7期、线下文旅人才培训班8期,吸引学员2000余人次。多渠道为文旅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信息,相关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429名。引导体育社会团体开展3A级创建,组织2020普陀区业余文艺团队展演,举办2020年全区导游技能大赛,参加全市金牌导游技能大赛、餐饮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文旅体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推出“普天下 自在说”,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
2.紧抓海岛公园建设。制定《普陀海岛公园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基本完成《普陀海岛公园建设规划》编制。重点做好东极旅游环境综合提升,全面打造东极岛海岛旅游样板地,夜排档集聚区已投入运营,完成书菜市场、休闲影院、旅游导览标识系统建设,改造提升庙子湖倒陡街二期、民宿外立面、码头入口区块,一幅绚丽夺目、充满人文气韵的新时代“海上清明上河图”初具雏形。
3.解码文旅基因图谱。一是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普陀海洋特色文化元素,制定方案、成立专班、聘请专家组开展专题培训,明确普陀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等20个重点文化元素,并先行探索其中3个重点文化元素进行解码。二是推进文遗资源转化。非遗项目作品参加省非遗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国和木船技艺馆等3家单位被评为第一批市非遗体验基地,渔民画衍生品获评省第二批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融入旅游、融入乡村振兴,积极打造省级非遗旅游主题小镇东极镇,培育渔民画体验游线路。研发普陀文博产品,完成灯塔系列最终设计样稿以及沈院孝文化系列、宣传礼品袋第二稿设计。三是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全面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抗击疫情等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文艺精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5个,其中美术作品《乐满渔家》入选“全面决胜小康”第二届农民画作品展,表演唱《渔家》获得省第十九届音乐新作大赛金奖,群舞《可咸可甜》获得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
二、先行先试,找准文旅发展“脉搏”
1.活跃氛围,提振行业信心。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普陀佛茶文化节、中国沈家门渔港诗会、舟山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沈家门渔港杯全国矶钓精英赛等活动271场次,吸引20万余人次参与。探索以节庆激活乡村旅游新模式,举办2020海稻音乐节,吸引观众近1万人次,旅游收入近200万元。策划展茅田园综合体国庆中秋假日文艺演出、篝火音乐会,以小而精的活动营造文旅沉浸式新场景。探索“体育+旅游”模式,打破常规举办2020舟山群岛帆船跳岛拉力赛颁奖晚宴,期间推出秒杀产品165款,产生交易额11.1万元。舟马当天在主会场展位上增设非遗展示、旅游推介、趣味体验、赛后打卡点等互动项目,增强选手赛后体验感。
2.线上狂欢,拉动文旅消费。推出“百万消费”免费领、淡季价预订旺季住宿餐饮、旅行社复工复产奖励等文旅优惠七条措施,开拓“局长带货”模式,在“嗨普陀”平台发放十季文旅体消费券797.7万元,发出文旅体优惠大礼包等14666份,拉动消费2000余万元。联合区商务局推出“普陀红七月狂欢购物节”惠民活动,发放2000万消费券。优化“嗨普陀”平台,已入驻商家642家,拥有文旅产品4530种,服务115万余人次,平台交易224万元。
3.开拓市场,加强营销推广。一是注重营销造势。开启“云旅游”,推出主播带你游白沙岛等活动,吸引78万余人次观看。举办“东海极地,逅会如期”线下体验游,全网传播量突破1.7亿。完成东极品牌升级打造,启动IP形象文创延展工作。拍摄“百县千碗 普陀鲜味”宣传片,助力普陀美景美食“走出去”。“舟山普陀文旅”抖音号粉丝量9.2万,在全国县级文旅部门抖音号传播力指数排行榜排名第二。完成普陀区数字文旅应用服务平台(智慧旅游二期)建设,提升文旅体数据仓。二是抢抓旅游市场。举办蓝绿畅享•嗨游普陀苏州推介会,参加第十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暨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诗画浙江文旅周暨浙江旅游交易会、“世界看见•诗画浙江海外推广文旅金名片展示周”、舟山文旅(郑州、西安)推介会、第15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浙江省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等,对外推介普陀文旅资源,两件旅游商品入选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
三、共建共享,锁定文旅发展“焦点”
1.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一是强化规划课题研究。出台《普陀区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创建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海岛文旅融合发展、繁荣夜间经济为主攻方向。完成《普陀健康旅游发展路径研究》等课题,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二是促进旅游品质提升。通过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复核。加快“百千万”工程建设,创成普陀区省3A级景区城,桃花镇等6个省3A级景区镇,公前村等26个A级景区村,基本实现景区村全覆盖。推进东极4A级景区镇创建及验收工作。指导田园综合体、桃花仙岛绿园农庄参与省级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推进田园综合体、虾峙河泥漕3A级景区创建以及莲花岛生态艺术岛品质提升。三是推进文旅招商引资。普陀文创产业发展平台招引文旅企业36家,完成实到市外资金8786.68万元,其中实到外资500万美元,市外企业新增税收219.28万元。新谋划东港高星级酒店等7个文旅招商项目,完成文旅投资指南和文旅产业招商地图。跟进项目进度,其中展茅冰雪世界基本完成概念设计,舟山非遗博览园正在编制第三稿概念性方案,塘头房车营地项目一期已开工。
2.促进宜居宜游空间建设。一是基础建设有广度。完成普陀大剧院外墙LED灯光维修。推进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和沈家门渔港文旅驿站设计进程,完成10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10座旅游厕所新改扩建。红石体育公园已完工,14家文化礼堂列入体育进渔农村文化礼堂试点单位。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游泳池、百姓健身房等省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工,做好室外健身器材、健身步道养护,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健身设施配置,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二是惠民举措有温度。坚持免费开放常态化,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场馆(站)服务20万人次,图书馆接待读者61万人次,博物馆、沈院接待参观14.6万人次。完成送书下乡5.075万册次、送戏送培训下乡各85场次,受益群众15.2万人次。实施线上“云享文化”工程,举办线上全民读书节,推出线上“慕课”“艺路随行”等内容,线上参与20万余人次。图书馆网证系统上线运行,30%以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纳入图书馆业务管理范围,满足群众阅读需求。三是文物保护有态度。加强对文物藏品的管理,新征集藏品29件(套)。完成省级平台“普陀经济开发区”文物保护区域地面文物调查评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柴家老宅”记录档案编制、东极渔民营救英俘遗址纪念设施的设计、安装。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被确定为第九批市文保单位,成为红色旅游热点。
3.提高市场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提升文旅行业品质。推行标准化,开展旅游行业团体标准化建设。希尔顿酒店成为全市首家“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示范店。推选铂尔曼酒店、海中洲国际大酒店、中瀚酒店参与示范店及旗舰店评选。建立酒店餐饮日监测、月分析机制,及时了解行业情况,提供政策信息,推动酒店饭店业回暖。加快民宿品质提升,在建民宿11家,其中2家已完工。评定海岛精品民宿11家,推荐上报金银宿6家。截至11月底,全区(含普朱)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累计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25.6%和21.1%。二是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累计出动检查人员4513人次,检查文广旅体场所6596家次,确保行业疫情防控不留死角。发挥渔农村应急广播系统作用,做好渔农村疫情防控宣传。完善防汛防台防旱、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和重点时段文广旅体行业安全隐患排查,做到不留隐患、不留漏洞。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落实创城常态化驻点,实现省测、国测未失分。积极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求,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推进政务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掌上办”,落实“互联网+监管”工作,实现入库人员账号开通率100%、清单事项监管覆盖率100%、执法信息公开率100%。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规范化建立全市唯一执法室。受理各类旅游投诉案件43起,均已处理完毕。妥善处理因疫情导致的游客退团退费合理诉求,共涉及退费金额150万余元,未发生群体性投诉事件。开展扫黄打非、非法揽客等文旅市场联合执法53次,有效维护市场环境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