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功能区管委会,区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20〕71号)、《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舟政办发〔2021〕79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普陀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定位,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努力为普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典范、自由贸易先行区、海洋产业新高地、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体系,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平均提高到60分钟以上,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平均降低到60公里以内,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 94%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走在全省前列,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水平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普陀辨识度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志性成果,基本实现高水平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大力发展智能化气象观测技术和装备,建立智能化综合气象观测网,实现平均网格间距4.0公里,针对重点区域、陆域高风险区需要,按平均间距3公里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有人居住岛屿至少设有1个自动气象站。新建一批X波段相控阵雷达、风廓线仪、微波辐射计、拉曼雷达等气象观测设施,完善高空垂直廓线探测网;建设全天空状况智能观测系统,提升气象观测网数据采集频次和通信传输速率,提升灾害性天气精准识别和研判能力。
(二)推进气象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大力发展气象数字化服务业务,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融入城市大脑数据中枢,融入未来城市、未来社区、数字乡村,基于数据可视化和三维成像技术,丰富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展现形式。开展“天气罗盘”“天境”“天脸识别”等平台本地化应用;完善基于浙政钉的“掌上气象”应用;研发“气象指数”“气象图谱”。
(三)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建立灾害性天气历史数据库。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应急处置要求,建立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防御指南。每年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开展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整治。探索气象灾害风险指数保险,推进气象灾害巨灾保险发展,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四)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推进实施“网格+气象”,将智慧气象、防雷安全监管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各镇(街道、管委会)要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和职能机构,确定镇(街道、管委会)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明确日常职责。新闻媒体、广播电视和通信运营企业要进一步畅通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更新负氧离子监测站,新建温室气体监测站、酸雨观测站等清新空气监测站。推进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评估及开发利用,开展大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挖掘“气候康养乡村”“气候避暑胜地”等气候生态品牌价值,开展普陀气候宜居城市评估、优势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优化海洋气象安全保障。提升涉海涉渔领域气象精密监测,按照统一部署建设船舶气象站,推进气象数据与海上安全生产精密智控系统的融合和应用共享。完善岛际交通航线、码头和主要航道的风、能见度等高影响气象要素监测,开展利用港航视频监控源数据反演海面能见度业务化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海上交通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加强休闲渔业作业海区、各大避风渔港的气象精密监测,开展休闲渔船数字化智能化的预报预警服务。
(七)建立健全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企事业单位雷电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定期检测制度,全面落实“标准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推广应用雷电灾害风险数字化监管平台,形成“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气象、应急、住建、电力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和“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的原则,切实履行本部门管理领域的防雷安全监管职责。
(八)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加强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大力促进科技研发、成果应用、服务保障协同发展。加强院校合作、部门合作,合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高质量、创新型的气象专家智库,将气象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工程,为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九)健全气象科普宣传体系。建立常态化气象科普宣传机制,助力普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气象科普场地、展区建设,利用定海测候所旧址建设中国(沈家门)渔业气象博物馆,打造独具特色的浙东海岛渔业气象研学之路。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团队建设,打造气象科普品牌,丰富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探索和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督查考核,完善信息共享、科研合作等合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深化改革协同。持续深化气象安全改革,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精准智治的气象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单位要深化协同配合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气象事业资金投入,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支出以及设施建设、运行等专项经费,除中央财政拨付等以外的部分,列入区财政预算。强化气象规划、用地、建设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气象重大工程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