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区先后创成省级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全区以翻篇归零、重新出发的姿态,积极推进“两山”转化,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普陀建设
(一)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擦亮碧海蓝天生态底色
1.高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绿色修船进程,成功打造全国绿色修船基地,万邦永跃获得全国唯一“绿色修船示范企业”称号;六横推行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船舶修造企业绿色工厂实施指南》,为高质量推进船舶修造业绿色发展提供普陀经验。以城区、建成区为重点,编印实施《城区防止扬尘污染行动方案》,深入推进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专项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推进3个VOC治理重点项目实施。淘汰6台生物质锅炉,完成17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2台工业炉窑整治。持续开展柴油车路检,全年抽测182辆车,93辆重型柴油车安装联网obd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全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8.3%,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16μg/m3,同比下降15.8%。
2. 高水平打赢“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完成2个乡镇、40个生活小区和1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在六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5公里;完成日处理能力3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36个;推动海洋生态创新谷5000t/d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削减展茅污水处理厂及应急污水处理设施入海排放口。围绕水质提升、河道治理、景观打造,大力推进大浦河等8条河道整治提升,圆满完成“品质河道﹒碧水行动”三年计划,20条河道呈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和谐景观。构建“问诊把脉”模式,加强对全区85条主要河道的河湖健康评估与动态监管。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100%达标。
3.高水平打赢“净土清废攻坚战”。积极推进一般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存量清零,完成6家重点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全区(不含朱家尖)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85.4%。高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立“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实施方案和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四张清单”。构建陆海统筹危废监管体系,全市首创危废全流程管理新模式,打造危废处理“智能云仓”,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有效管控产生、收运、综合评价、预警等环节,实现闭环监管和接轨国家平台。
(二)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守护海岛生态安全
1.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方案,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省“四大”目标建设、甬舟一体化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理清底图底数,协调区块冲突,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严格底线约束,开展“三线”划定,协调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优化重塑“三生”融合空间布局。
2.开展“十四五”对策研究。系统梳理总结全区生态保护方面问题与不足,围绕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开展“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的对策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全区自然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目标方向与任务举措。
3.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监管。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推行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底线。落实“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开展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排查,杜绝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认真分析行政区域内各岛屿位置、森林湿地分布等地理特征信息,编制全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方案(2020-2022)》并通过专家评审。划定23个调查网格,布设77条样线,覆盖境内12个镇街及区属管委会30个岛屿,耗时4个余月开展海岛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编制陆域生物物种初步名录,涉及陆生高等植物1170种、陆生脊椎动物238种、昆虫207种、大型真菌178种、水生生物142种。持续推进增殖放流,投资390万元,增殖放流乌贼受精卵、梭子蟹、大黄鱼、黑鲷、海蜇等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约2.32亿单位,进一步提升海洋重要渔业物种生物多样性。
(三)持之以恒推进经济生态化,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1. 大力推进生态渔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入选“全国首批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远洋渔业产量占全省的55%、全国的近20%;鱿鱼产量占全国的10%,金枪鱼交易量和加工量分别占全国20%和50%,渔业大区地位不断巩固。建设三疣梭子蟹智能养殖中心,增强“两鱼一蟹”市场竞争力和贡献度。白沙海洋牧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桃花国家级海洋牧场成功获批。打响“普陀禅农”品牌,打造了一批佛字特色农产品。农旅融合加快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展茅田园综合体入选省级创建试点,成为全市农旅融合示范样板。
2.积极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继续做大脱硫塔安装、压载水系统改造业务,推动穿梭油轮等高附加值船型研发制造,支持船舶工业打造绿色修船装备全产业链。持续推进中远海运重工、鑫亚船厂等骨干船企的厂区提升。省级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式运营,海洋肽产业从无到有并实现快速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3%以上。
3. 全域推进生态服务业发展。加快商旅文体融合发展,推进夜排档集聚区建设,科学开发白沙岛、桃花岛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推进文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开发体育消费、康体养生、研学旅游等产品业态,桃花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半升洞高端休闲街区项目、普陀水街旅游开发项目等一批优质文旅类项目加快推进。东极镇入选“浙江省首批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
(四)着力绘就“海上清明上河图”,推进海岛公园建设
1. 加快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印发实施区《景区城、景区镇创建实施方案》《A级景区村庄创建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全市率先建成普陀3A级景区城,桃花、东极等6个3A级景区镇,A级景区村覆盖率超过60%。完成桃花岛4A级景区整改提升,启动展茅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3A级景区创建。
2. 加快推进全景美化亮化。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圆满收官,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竣工验收的“蓝湾整治”国家项目,树立起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浙江实践重大成果标志。实施全域增绿计划,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新建及改造提升中央山体公园、江湾滨海公园、鲁家峙红石体育公园、普陀湾公园等城市公园6个,打造美丽滨海景观夜景带,基本实现全区主干道和重要景观亮化改造。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庭院等建设,创成2个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3. 加快打造核心样板区。统筹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全力推进东极四岛旅游品质提升,打造中街山列岛普陀海岛公园核心样板区。东极全镇客运码头、夜排档集聚区、沿港外立面等形象风貌焕然一新,倒陡风情街、海岛“书菜市场”、财伯公主题公园等一批旅游地标和体验产品全新亮相。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生态素养
1. 举办“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大型宣传活动。精心策划专题宣传方案,全市纪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暨深入推进治水治污大会战文艺晚会落地普陀;在东港莲花广场同步举行“两山集市 生态WE来”活动,通过销售、展示环保制品,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传递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理念,培植公众“两山”思维、引导公众参与“两山”实践。
2.提升宣传教育能力。坚持以聚焦“生态环境”核心、打造“两山”陆海统筹行动品牌、构建多元主体联动合作为原则,依托“普陀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今日头条等平台专设网络宣讲板块,拓展对外宣传广度、深度、精度。结合“6﹒5”环境日和第10个浙江生态日,组织开展第6个“全区生态文明宣传月”系列宣传和纪念活动。
3. 积极树立绿色典型。深入挖掘、认真比选,推荐生态乡村绿色家园、产业转型绿色企业、生态修复绿色治理、生态文化绿色细胞、公益服务绿色先锋和最美环保人6类32个“美丽舟山.绿色人物”。深化城市“生态细胞”培育,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新创省级绿色家庭和最美庭院3户、省级绿色学校2所;命名区级绿色学校4所。
二、着力打造“两山”海上实践创新样板
(一)注重产学结合,深入推进“两山”创建
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以打造全国第二个“双品牌”示范区为目标,注重产学结合,与浙江大学开展“两山”建设校地合作,锻造一支“两山”学习研究队伍,打造“两山陆海统筹”品牌。聚焦传播“两山”理念,以“创作篇、案例篇、先锋篇、活动篇、展呈篇”五个专项子活动搭建“生态普陀,幸福你我—我是‘两山’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联合区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书画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主题摄影、征文、文创设计大赛和书画征集;联合团区委、志愿者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共享体验、公益志愿等活动。
(二)注重典型培育,致力打造海上转化样板
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印发实施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两山”陆海统筹实践创新试点培育方案》,多方面培育“两山”转化典型,积极探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夯实申报“两山”基地基础,着力打造“两山”海上实践创新样板。创新开展普陀海岛“两山”生产力及“两山”建设路径等研究,推动形成全区“两山”转化新思路新模式。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域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分区块、精细化评估,针对东极岛、登步岛、蚂蚁岛、桃花岛、白沙岛等重点海岛资源,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开展土地确权,形成普陀生态价值区域图,获得省“两山”建设财政专项激励,为推进全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三)注重创新实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深入推进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全面启动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工程(资源一张图,规划一张图,项目一张图)。探索建立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补偿机制,政府成立工作小组负责顶层规划,采取政府引导下的“商业银行+项目公司”联合运营模式,建立生态资源运营平台和海岛“两山银行”。区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专业生态地产开发商、投资公司及第三方信息平台,共同出资成立平台公司,设立两山社区市场运营平台、两山资源市场运营平台两大子公司。区农村商业银行牵头,联合项目公司,共同建设两山币运营平台公司和绿色金融平台公司,成为全市唯一、全省首个海岛GEP测算试点地区。
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
成立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区委、区政府发文明确委员会主要职责,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善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置和工作细则,明确内设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等。新增3名人才引进人员充实委员会办公室力量,内设综合科、治水科、美丽科、督查科挂牌运作,全面推行工作例会、督查指导等相关工作制度。
(二)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开展全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调查研究,形成《“两山”理念引领下构建我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研究与思考》调研报告。研究推进“践行‘两山’理念,构建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机制”等重大问题,探索开展绿色发展指标评价等工作。实施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辖区生态环境状况制度,全面完成区和镇、街道两级年度生态环境状况报告。贯彻实施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确保辖区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应赔尽赔。
(三)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
开展蚂蚁岛管委会党政领导任期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把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共享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推动两个审计项目深度融合。
(四)高质量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有序推进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第一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10件信访件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2件信访件均已办结“清零”;顺利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进驻期间共交办我区信访件7件,均已按时上报信访件的调处报告,整改工作总体进度达到序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