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走访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的回复
发布日期:2022-10-19 09:5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公安分局

一、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工资呢?

辖区某公司反映问题: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确立了劳动关系,但是双方还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入职时仅口头说了一下。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工资呢?

11087答复:

《浙江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对于加班工资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加付的一倍工资的计算以职工所在的岗位(职位)相对应的标准工资为基数。前款标准工资难以确定的,按以下方式确定计算基数:(1)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为基数。(2)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以职工本人的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之和为基数。(3)岗位、技能工资难以确定的,以上月职工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工资为基数,同时应扣除绩效、奖金和物价补贴。难以区分工资、奖金、物贴等项目的,以职工上月实得工资的70%为基数,上述计发基数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计发基数。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有关问题的批复》对于企业职工享受产假、哺乳假、探亲假、婚丧假、年休假等带薪假期间的工资支付口径问题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工依法享受产假、哺乳假、探亲假、婚丧假、年休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期间,工资应以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为基数计发。若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以及实行计件工资的,工资应按企业正常生产期间本人休假前12个月的平均实得工资的70%为基数计发。以上带薪假期间的月工资基数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

 

 

二、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该如何约定?

某公司咨询: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该如何约定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如果约定错了,要怎么补偿呢?

11087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一款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三)》在第15个解答中已经明确:用人单位超过法律规定期限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对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支付赔偿金,但无需向劳动者补足超过期间的工资差额。

 

三、一人能否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某公司咨询:一人能否同时担任两个以上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11087答复:

可以,但是有限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未对一人同时担任多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进行限制,但是由于法定代表人应当是公司的董事或者经理,因此法定代表人应当同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要求。如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四、员工签订自愿不参加社保的协议有效吗?

公司咨询:用人单位同员工签订员工自愿不参加社保的协议有效吗?

11087答复:

实践中有些劳动者因不愿承担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于是同用人单位签订自愿放弃社保承诺书,而不同地区对该效力认定各有不同。浙江省高院认为,该书面承诺无效,但若劳动者以此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不予支持。社会保险,不仅是国家对公民的义务,也是一个社会互助体系。劳动关系双方缴纳社会保险,不仅是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是双方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双方通过直接协议或者承诺、认可的方式,不缴纳社会保险,实质上逃避了双方对国家、对社会的义务,损害了国家和他人的利益。 

不依法履行将面临以下风险:(1)劳动行政部门可给予用人单位警告处分,并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2)并且当员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要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员工将社保挂靠在其他企业,发生工伤后仍然由实际单位承担赔偿责任。(3)此种情况下员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个别省份除外)。

 

五、如果企业的专利权被侵害,企业可以请求侵权人专利侵权赔偿多少?

某公司咨询:如果企业的专利权被侵害,企业可以请求侵权人专利侵权赔偿多少?

11087答复:

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如果有证据证明权利人因侵权造成的损失明显高于一百万元的,可以在一百万元以上提出索赔请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