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司法局聚焦海岛特色数字赋能“智慧矫正”
发布日期:2022-11-23 15:4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司法局

普陀区司法局以创建部级“智慧矫正中心”为目标,聚焦普陀海岛渔都特色,新建895平面积的社区矫正中心,高标准建设“三区二十室”,运用数字化手段赋能社区矫正工作。

一、多元融合,升级数字化社区矫治模式。一是建强“数字+”社区矫正指挥中心。构建以区社区矫正中心为核心、辐射全区7个镇(街道)司法所的无缝隙社区矫正网络,实现集监管帮教、考核奖惩、人员查找、信息调度、督导指挥为一体的社区矫正立体工作模式。二是完善“数字+”社区矫正执法模式。以“浙里社区矫正”应用为依托,以“舟山市涉海涉渔社区矫正联合管控平台”为补充,将“矫务通”等功能性APP融入到“司法E通”移动监管,有效落实对各司法所走访、谈话等社区矫正执法活动的线上巡查、抽查,实现了全天候监管。三是打造“数字+”社区矫正管理模式。依托省综管平台、公安“雪亮工程”、自助报到机等系统设备,实现入解矫、日常报到、信息化核查等监督管理一体数据共享;以“浙里社区矫正”为应用,实现了与“基层智治综合”网格化平台的全面贯通,月走访率、反馈率均达100%,随时更新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近况,对突发情况做到及时应对处理,矫正监管手段真正实现从“人防”向“技防”转变。

二、多方联动,织密智能化“海上监控”围墙。一是提升海上监管“精准度”。以“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对象联合管控”列入省试点为契机,在社区矫正中心就实现了船只人员轨迹跟踪、远程点验、视频监查、行程回放等核查功能,有力地破解了社区矫正对象海上监管难题。今年该区8名入矫渔船长出海作业期间接受远程管理改造案例被浙江法制头版头条专题报道。二是把好海上作业外出请假“监管关”。联合区检察院出台《普陀区社区矫正对象请假从事海上作业操作办法》,进一步完善与公安、海事、渔业、海警等多部门的衔接配合与核查核对,顺利融入区大数据平台,实现请假外出海上作业人员的人、船、证信息核对网上流转,着力构建“数据实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风险精准识别、涉海涉渔管控、跨多部门协同”的一整套海上管控机制,提供了社区矫正对象涉海涉渔外出请假的普陀做法。三是提升海岛矫正执法“融合度”。结合普陀海岛实际,区社区矫正中心与司法所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视频监控、指挥调度、视频点名、工作督察、智能分析、预测预警等功能的“云上操作”。同时承担偏远海岛司法所因停航而无法正常开展的矫正对象日常监管帮教职能,提升海岛司法所社区矫正执法质效。

三、多措并举,注入精细化帮扶矫正温度。一是精品化培育促帮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舟山市青洋社工研究发展中心签订社区矫正社会化精品项目培育协议;引入舟山市一米阳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入驻沈家门司法所,搭建“渔港灯塔”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心理矫正服务,着力深化“一区一品牌、一镇(街道)一特色”建设。二是个别化矫正促和谐。结合普陀社区矫正对象涉海涉渔犯罪比例高、自身技能限制严重等实际,通过互相推介、组织技能培训班等形式,为矫正对象转产转业提供就业平台和智力支撑。截至目前已提供就业渠道25人次,组织渔民技能培训200余人次,既实现了矫正对象有稳定收入来源,又有效控制了重新犯罪现象的发生。三是标准化建设促帮教。在“三区十八室”的基础上,立足普陀渔都实际,建设“三区二十室”。增设“涉海涉渔指挥研判室”,及时收集研判涉海涉渔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增设“律师联络室”,及时为社区矫正对象解疑释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涉法难题,提升法治思维,有效避免重新再犯罪风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