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03736049907R/2022-145364 公开日期 2022-03-24
发布机构 区经信局(区科技局) 文号
组配分类 经济运行 主题分类 机械制造与重工业,科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统一编号    
2021年四季度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日期:2022-03-24  14:5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经信局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77.4亿元,同比下降5.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8%,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实现工业技改投资3.1亿元。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7.5%,利润总额增长50.4%,税金增长19.7%。2020年R&D经费支出4.22亿元,占GDP比重0.96%; 2021年1-10月份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4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20家,创建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完成全年目标的116%。

二、2021年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方面
1、加速拓展传统产业链。一是加快船舶修造业高质量

发展。持续推进船舶修造企业向“高端造船、精品修船”方向转型。中远海运重工成功交付全球首例、全国首制具备DP3动力定位功能的海工生活驳船。中远海运重工、鑫亚船舶、万邦重工等完成无尘车间和精密车间建设,全面开展LNG船修理、特涂修理等高附加值业务,鑫亚船舶完成全省首艘LNG船舶修理;万邦重工开展全省首艘大型冰极LNG运输船舶维修业务。引导企业拓展绿色修船高端装备制造,万邦重工国际绿色修船机器人制造基地实现产业化生产。二是支持水产加工业高值化演变。鼓励水产加工企业积极向肽类产品、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方向进军。常青海洋食品实现海洋肽终端产品市场化销售;海欣生物等一批海洋肽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融创食品联合浙江大学研制金枪鱼婴幼儿辅食等功能性食品并已上线销售,同步推进实施预制菜系列生产线技改项目,计划年底前推出海鲜预制菜系列产品。
    2
、持续提升企业内力。一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制定实施“小升规”企业三年培育计划,不断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全年预计实现小升规企业10家以上。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正源标准件、金鹰食品机械、飞鲸新材料成功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产业核心技术攻坚战。已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8个,中远海运重工152K动力定位穿梭油轮获省首台(套)装备认定。三是深化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实施丰宇“海洋生物肽、药品研发产业化基地”、万邦重工“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及绿色生产单元体”等重点技改项目。正山智能制造、中远海运重工分别入选市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试点名单。
    3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一是制定精准化用电方案。针对今年9月以来能源“双控”政策实施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局深入企业倾听需求,积极向上建立献策。同时,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实际、亩均效益、基本保障等因素,制定了精准化“一企一策”用电方案,保障全区工业经济稳步运行。二是持续完善企业码应用。全面推广使用“企业静态码”,已在650家重点企业进行推广发放。完善普陀专区功能,包括政策查询、政策解读、政策兑现、码上直播、线下活动等。目前平台已基本开发完成,正在内测阶段,应用后可实现惠企资金线上及时申报、及时兑现。三是深化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抢抓能源革命、绿色革命的发展机遇,出台《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氢能产业强势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绿色氢能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全市首批氢能源公交车已在六横交付使用,首个撬装式加氢站正加快建设。

4、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一是年度指标完成情况。截至9月,我区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38.9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9.6万元/亩,预计可完成年度11.8万元/亩的目标。二是开展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全力提高工业企业分类评价覆盖面,实现对我区上年度规上和占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全面开展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其中,共有120家规上、162家占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参评。评价结果为:规上工业企业A+类6家、A类16家、B类20家、C类31家、D类5家、不参评42家;占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A类4家、B类20家、C类88家、D类25家、不参评25家。三是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截至今年11月对A、B档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3454.3万元,财政资金奖励补助1781.5万元;对D档企业征收惩罚性电价50.9万元。
    5
、推进腾笼换鸟去产能。按照“清仓见底、不漏一家”原则,实行挂图作战、闭环管控,市级73家低效企业、省级7家高耗低效企业完成全部整治工作,完成率100%。目前东港观头区块内已完成17家企业评估工作,现已进入拆迁阶段,其中2家完成签约,力争年底完成全部签约并启动施工建设工作;沈家门沿港区块目前正开展企业征收补偿工作,现已完成5家征收工作。全年共计盘活闲置用地915亩,完成年度500亩目标任务。

6、做好小微企业园建设管理。完成2020年度园区绩效评价工作,其中普陀湾众创码头B级、国际健康产业中心B级、普陀海洋科创园C级、舟山陆港现代物流中心C级、普陀区大健康产业园C级。截至11月底万洋众创城05地块交付,04地块完成主体结构工程的80%;20地块10号楼主体结构施工至十一层,其余楼栋基础全部完成,现进入主体结构施工。今年累计完成投资9768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97.7%。现已组织万洋众创城申报省级小微企业园。
    7
、推进绿色制造工作鑫旺、融创等4家企业已通过本年度自愿性清洁生产评审。组织万邦重工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组织龙山船厂、华兴水产等3家企业申报市级绿色工厂,目前该两项工作还在评审中。舟渔公司等2家企业已获评市级节水型企业。

(二)科技创新方面

1、科技顶层支持进一步完善一是着力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今年陆续出台《舟山市普陀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舟山市普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实现科技专项经费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区科技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最终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兑现科技创新专项红利。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舟山市普陀区科技创业种子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科技专项政策,精准施策提高区级经费使用绩效,重点扶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并推荐优质项目向上争取省、市资金,全年下发省级科技专项资金50万元,市级资金769万元,区级资金1383万元。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指导。联合企业服务团队、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力量,以扬帆集团、中远海运重工等重点企业为切入点,服务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项目技术创新点挖掘,并引导企润食品、迈顺生物等新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升级。截至10月底,全区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8.2%。
    2
、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推进一是深入实施“新增科技型企业一百家”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库,助推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20家,培育创建区级科技型企业46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6%二是深入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四张清单”工作机制,梳理排摸绿色修造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今年已累计组织实施各类各级科技创新项目162项,其中:组织实施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12项、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项目7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市级公益类项目3项、区级科技项目36项。三是高质量建设企业研发平台。深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研发平台提质增效,其中:中远海运重工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平太荣生物科技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企研发中心。
    3
、产业协同创新进一步深化一是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落实在舟高校支持普陀创新发展座谈会精神,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本地建立定期联络机制,今年以来已开展对接交流10余次。二是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依托浙大、浙海大等高端院校企业服务团队,实施常态化企业需求挖掘、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今年共促成“大型围栏养殖智能清洗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三是高标准打造启迪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作为全市首家以两院院士作为院长的研究院,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专家资源等各类创新要素,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优秀科技成果落地。目前已促成投资规模10亿元的“海洋生物肽及未来食品城”等项目签约落地。

 4、招才引智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推荐申报“舟创未来”海纳计划项目11个(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83%),已获评项目2个,已签约项目2个,已验收项目5个。全年共推荐 “高精尖”人才9人,引进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20%),引进银龄工程师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外国高端人才7人,外国专业人才9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40%和100%)。9月18日,在宁波浙江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普陀区智慧海洋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引才评荐会,征集项目30个,择优参加路演项目10个,进入决赛项目3个。

5、创新搭建工程师创新平台。顺利完成普陀生命健康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现已建成综合展示区、共享办公区、研发实验室等空间,出台创新中心运行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制度,征集了8个“揭榜挂帅”技术难题项目。目前,一期已集聚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工程师30名,其中顶尖工程师7名。
    6
、综合体创新服务扎实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绩效评价。全年新引进创新服务机构5家,提供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服务3000余家次,举办成果路演、直播带货等活动5场以上。另外,全年推动达成校企项目技术合作8项,组织申请专利13项,线上线下带动销售2000余万元。完成综合体检验检测中心水产品检验资质扩项,发放“检验检测券”54张,累计31.4万元。

(三)数字经济方面

1、夯实工作基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制定全区数字赋能方案,确定30项重点任务,实行挂图作战、按月通报、上榜督办,目前已有4项提前完成任务,22项推进较快。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增加对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专项支持,提高扶持资金的靶向性,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强化平台培育,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城西智创城、海洋生态创新谷、普陀湾众创码头等载体,加快集聚优质项目和创新要素,落地盟升卫星通导、极海供能装备等特色项目,预计全年能完成新增数字经济企业50家的目标任务。

3、突出建设重点,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正山智造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调度全程智能管控,入选省级数字化车间示范项目和市级未来工厂培育试点;万邦重工、中远海运重工建设船舶修造数字化指挥中心,生产装备联网率不断提升,均已入选市级智能制造试点项目;融创食品入选市级数字化标杆企业培育试点。中创海洋建成全国首个新材料船舶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入选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和市级工业互联网培育试点;同博科技、飞鲸新材料、海士德食品加快推进业务和管理的数字化融合,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体系贯标认证。

4、加快改革步伐,着力建设数字经济系统。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编制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方案,建成系统门户界面及产业分析、创新应用等功能模块。根据“小切口,大场景”和多跨协同的要求,谋划推出新材料船舶综合服务平台、渔业安全生产闭环管理平台、智慧水产市场集成场景等三个特色应用场景,分别获得省市数字经济系统应用场景大赛奖项,并在数字经济门户上线,同步围绕区内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水产精深加工创新服务平台”和“船舶修理智能预警平台”应用场景,着力打造一批改革“硬核”成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