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破解“一支队伍管执法”行政执法事项赋权乡镇后基层法制审查“力量不够、审查不专”的难题,普陀区通过优化精简执法队伍,模式重构、制度重塑,加强法制审核、建立共享法庭,打出一连串高效组合拳,精准破解镇街道法制审核难、基层合法性审查力量不足等难题,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
一是织密法制审核“基层网”全面推行执法队+司法所+镇街执法员“1+1+1”模式的法审机构。优化完善执法编制资源和人员力量配置,按照“85%以上的行政执法力量下沉县乡两级,其中乡镇(街道)占60%”以上的要求,以常驻制和联系制形式下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资源规划、交通运输、卫生健康、港航、海洋渔业等8支专业执法队伍至乡镇街道,共下沉编制174名,基层法制审核员占比16%,其中司法所4人。选聘28名人员组建区级“法核专家团”提供法治保障,指导基层法制员开展专业审核,健全培训机制,加强专业执法培训,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构建法制审核“数智网”。下沉18个领域192项赋权职能,全部实现网上入库,线上审核。推进应用全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和“掌上执法”系统,统一归集执法主体、人员、活动信息,监管事项梳理入库率、入驻率、检查覆盖率均达到100%。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程序网上流转、执法活动网上审核,线上案件审核率达100%。开发建设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场景,累计建设“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81个,开展联合检查110次,出动执法人员484人次,市场主体受检频次降幅达65.7%。完成“监管一件事”42个应用场景配置, 并通过“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案件查办“闭环式”管理。同时,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展茅街道、六横镇4个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赋权事项在政府公开平台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加强阳光法制监督。
三是打造法制审核“联动网”。建立镇街道、综合执法、公安、司法等部门间常态化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协作配合制度和行政执法争议协调、评议制度。由法院退休法官,公职律师、各执法部门法制专业人才进行兜底审核,有效解决综合行政执法领域重大、疑难、复杂问题,为执法办案合法合规性、裁量基准的准确性、执法风险防范等提供专业法律指导。对乡镇街道赋权执法事项,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分析,确保执法事项程序到位、运行规范。挂牌成立“大综合一体化”行刑衔接中心,行政执法部门将线索移交至公安,同时由检察院监督审核形成了执法“一地发现、多方联动”的有效格局。共移交公安机关刑行衔接案件信息18件,立案8件,做法获得学习强国刊登。
四是建立大综合一体化“共享法庭”。以数智联动为牵引,创建综合行政执法“共享法庭”,通过共享法官裁判智慧、执法司法信息、优质诉讼服务,建立法官点对点指导机制,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司法协作。协同推进溯源治理,针对当事人申请诉前调解、法律咨询、司法确认等事项,加强调解矛盾、答疑指导等。打造在线调解、网上立案、诉讼咨询、证人远程作证、法治宣传等多元化、集成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