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丽普陀工作简报第4期
发布日期:2022-08-10 11: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生态环境分局

第 4期(总第244期)

联系电话:3014543     E-mail:ptstb3014543@163.com

本 期 目 录

工作动态

l 我区率先全省完成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

l 我区持续完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机制

l 我区“1+2+7+N”模式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生态视野

l 黑土地为什么是黑色的?

工作动态

我区率先全省完成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

2021年3月以来,我区立机制、建队伍、抢时间,全力推进陆域生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日前,一个年度周期全门类调查圆满收官,成为全省首个完成海岛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县区。一是成立工作专班。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专班,统筹指导和部署督促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区生态环境分局设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常工作。召开专班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落实分管领导和调查联络员,以高比例分值将生物多样性调查纳入美丽普陀建设年度考核体系,压实地方和部门责任。二是组建调查团队。公开招标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调查技术工作。组建包括2名正高、12名副高、22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和37名硕博研究生在内的73人技术专家团,分设生态系统、高等植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类、鸟类、昆虫、大型真菌、水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等17个调查组,设置调查网格19个,在境内5镇4街3个区属管委会开展全面调查。三是加速推进工作。先后制定陆域生物多样性和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两个调查方案,布设各类调查样线1258条、样点58个、样方406个,野外固定红外相机90台。克服疫情影响、交通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累计开展1次全域生态系统调查和4次陆生高等植物资源、2次两栖爬行动物、6次鸟类、4次哺乳动物、3次昆虫、4次大型真菌多样性和3次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调查。发现包含1346种普陀新记录种在内的各类物种2496种,其中全球新种、中国新种、浙江新种等省域以上新记录种多达40余种,记录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290项。初步形成30余万字各类专题报告、各物种名录和陆域物种分布地图等系列调查成果。

我区持续完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机制

8月2日上午,“千船联动 治塑海洋”中国舟山(普陀)首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大行动在沈家门渔港启动,近200名来自志愿者组织、相关单位及乡镇的代表参加。活动现场播放了治塑宣传视频,成立了“东海治塑志愿联动队”,6支志愿者队伍的代表在承诺书上签字,共同承诺为治理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我区将以“千船联动、治塑海洋”行动为载体,持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机制,积极发挥“港长制”“湾(滩)长制”功能,建立区本级、镇(街道、管委会)、村(社)三级海岸线治塑体系,做好责任区域垃圾清理工作,及时制止乱倒、乱扔塑料垃圾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积极发挥渔船“海上白色垃圾清洁站”功能,建立海洋垃圾去存量的“渔民—渔船—渔港—塑料回收利用”社会自愿治理体系,实现垃圾治理从陆地到岸边再延伸到海里的全空间覆盖。另外还将广泛开展‘千船联动 治塑海洋’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广大渔民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清理行动,把对‘美丽海洋’的向往转化为行动自觉,构建全民参与的海洋垃圾污染多元共治格局。

(区海洋与渔业局)

我区“1+2+7+N”模式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我区根据省级地方标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紧扣企业需求,创新载体和服务模式,探索“1+2+7+N”模式,即“一站式集成,两个平台,七项服务事项,N个扩展延伸服务”,通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为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支撑,解决行业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将73家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内的规上企业、小微企业纳入平台企业管理数据库,已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惠企99次。

“1”即一站式集成。集成现有的资源要素,实现计量、标准化品牌培育等服务,吸纳9家专业机构,11名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知识产权专家入驻一站式服务平台数据库,构建起多层次专业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提供多种受理模式和多维度的质量技术支撑。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实现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解决质量服务诉求“就近跑”“少跑路”“不跑路”等目标。

“2”即两个平台、两个窗口。平台依托“浙江质量在线”,辅以“舟山普陀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平台,在线提供七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线下”窗口设在普陀区经济开发区,窗口受理并收集产业和企业关于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有效解决企业质量需求与技术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让质量服务更贴近企业。

“7”即七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通过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要素资源,为企业提供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和知识产权7大板块20项具体服务举措,通过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质量技术帮扶行动,精准识别质量薄弱环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质量问题。

“N”即设置若干个扩展延伸服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扩充平台服务机构、服务事项、专家信息等,有效引导服务对象直接通过“浙江质量在线”平台开展在线咨询、政策解读、标准查询等质量提升相关服务。目前,平台支持企业采取线上订单模式,直接通过“浙江质量在线”平台,在线填写服务需求选择专家和服务机构,并由相关机构或专家给予答复或提供服务。                       (区市场监管分局)

生态视野

黑土地为什么是黑色的?

为什么要保护黑土地?黑土地为什么是黑色的?

色黑如珍宝,土好肥力高。黑土是地球上十分珍贵且稀有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黑土地”名字的由来,首先来自其颜色特征,而这也正是其优势所在。土壤的有机质是黑色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深。黑土的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黄土高数倍。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还能像胶水一样,把土壤结成几毫米的团聚体,利于形成植物根系的“小水库”和“小肥料库”,这是黏土、沙土等望尘莫及的。

黑土的珍贵,更在于其得之不易、意义重大。黑土地拥有的自然属性要经历上万年才能形成,300年左右才能有1厘米的厚度。已经形成了46亿年的地球,至今也只有三大黑土带,其中之一就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我们吃的米饭,三碗中就有一碗来自东北黑土地,黏玉米、大豆油等农产品俏销网络,也离不开东北黑土地的功劳。

作为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水稻土等。其中,黑土是黑土区的典型代表,暗棕壤是黑土区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草甸土是黑土区最富养分的土壤,它们都是生产粮食的“小能手”。

不可忽视的是,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东北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局部地区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pH值降低,土壤养分流失等问题。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想让黑土地焕发活力,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是关键。东北黑土区土壤类型多,对肥力高、质量好的土壤,采取保育措施,培育土壤使其不退化;由于利用不当、用养失衡引起质量下降的土壤,采用地力提升技术和合理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质量水平;自身存在障碍因素的土壤需靶向治疗、综合施策,等等——总之,要根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种植制度、土壤问题等因素,抓住重点分区治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