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普陀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七张问题清单”为抓手,聚焦“沈家门渔港海洋垃圾污染”治理难题,坚持“共建、共治、共富、共享”改革理念,积极探索海洋垃圾尤其是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全力保障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入选全国自贸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为周边沿海城市解决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这一生态环境治理热点难点、蓝色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提供了“普陀样板”。
(一)党建引领,重塑“全民共建”规范治理体系。率先出台全国首个由政府层面制定的渔港水域污染防治管理规范性文件《沈家门渔港水域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细化涉港单位或个人码头、边滩及周边水域污染防治区域管理职责,建立以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责任主体、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管理模式。坚持党建引领,改革传统保洁模式,建立环卫船舶和边滩环卫组成的“海上环卫”队,配置全省首艘全自动大型垃圾(油污)收集船,培养“瀛洲红帆”渔民党员“引航人”“主力军”,成立“商户+岛民+游客”组成的“东海治塑志愿联动队”,全岛全民总动员,系统重塑起“党建引领、全民共建”海上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该船已累计清理海上飘浮垃圾1301.35吨,社会各方志愿者净滩护海足迹遍布普陀诸湾全域。
(二)数字革新,打造“科技共治”精准管控闭环。聚焦源头管控,实施“海洋云仓”渔港渔船污染物智能化防治项目,布局“1+X数智仓”,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数字治污技术链接产废端、运输端、处置端、监管端等多方信息,“红、黄、绿”三色赋码管控全区2013艘24米以上渔船,实现渔船水污染物“信息化监测、网络化收集、规范化储存、靶向化运输、集中化处置”全流程闭环精准治理,对红码、黄码渔船采取环保“黑名单”、执法重点监管对象等不同处置形式。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等科技成果有力延伸人力巡护,实时掌握海洋垃圾等污染物总体情况和动态趋势。“海洋云仓”年可处理油污水450吨,该项目自实施以来,已推动全区渔船规范处置水污染物11.33吨。
(三)变废为宝,打通“生态共富”蓝色转化通道。接轨国际头部企业碳减排需求,引进区块链数字化认证与莱茵认证相结合的国际领衔技术“碳足迹全周期、全闭环数字化认证”,率先打破国际高端市场海洋塑料认证绿色壁垒,逐步打造海洋塑料垃圾标准化治理体系和规范化产业链升值体系。海洋塑料垃圾产生后,由全民共建的多维立体网络收集,通过先进的智能算法统筹调度,分类运输至再生企业回收利用加工,再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海到货架”可视化追溯,实现海洋垃圾“合规上岸”、“变废为宝”,成为电子、服装、汽车等行业国际头部企业碳减排原料。设立“蓝色共富基金”,应用区块链技术,将高值利用部分收益精准反哺给前端低利润收集人员,真正把治理的困境变成共富的红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共富”分配体系。
(四)陆海一体,推动“诸湾共享”美丽海湾建设。以点带面,全面启动普陀诸湾“美丽海湾”建设,以沈家门--桃花岛--朱家尖为核心,辐射全区各海岛港湾,通过实施海漂垃圾治理、海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等“美丽”系列工程,全面提升亲海空间品质,力争普陀诸岛“千姿百态、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打造具有全省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目前,普陀诸湾“美丽海湾”建设成果显著,获评全省2022年度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即将推荐至生态环境部参评全国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