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司法局探索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普陀样本
发布日期:2023-05-10 09:4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政治处(挂办公室牌子)

普陀区司法局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打造人民调解品牌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格局,区政府每年配套50万元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全力探索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普陀样本。

一、一站式接收,构建区域解纷“闭环机制”。一是行业集成“广覆盖”。打造全省五星级规范化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综合受理窗口,对群众诉求实行“一窗受理、一站解决”。结合普陀地域、行业特色增设普陀湾众创码头、沈家门渔港特色小镇等5个特色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涉企绿色通道”和涉企矛盾纠纷流转机制,完善“一窗受理、流转办理”工作流程,及时快速调处涉企矛盾纠纷。二是海陆联动“一张网”。在宁泰远洋船上成立全国首个远洋调解组织,并在船上建立远洋渔业调解工作室,构建起远洋依法调解、法律援助、普法教育新平台。同时,成立“在线解纷”工作室,依托“ODR”“共享法庭”等模式开展实时对话、实时调解,实现海陆联动,快速就船解决。目前,全区共设立海事渔事人民调解组织11个、海事渔事人民调解工作室2个,实现全区7个涉海镇(街道)、管委会的海上调解组织全覆盖。三是多级组织“全贯通”。针对基层纠纷多、争议标的小、问题集中等特点,在7个镇(街道)全覆盖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打造中心—镇街—村社为支撑的三级调解体系;在全市率先推行村社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制;成立全区“东海渔嫂”调解员大联盟,打造5个规范化“东海渔嫂”调解员工作站,打造3家金牌“东海渔嫂”调解工作室,形成了162人的“东海渔嫂”调解员联盟库。目前全区共设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153个,省级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1个,人民调解员1020名,专职人民调解员99名。

二、一揽子调处,畅通社会治理“中阻梗”。一是实行“一张网内破解”。对接人社、医院等部门,建立劳动争议等13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成立由10名资深调解员和30余名各类调解专家以及47名律师组成的调解工作团队,实现全领域覆盖的“一张网”调解模式,仅2022年就帮助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近3.5亿元。二是实现“一个域内终结”。深化与省内外沿海县区海上联谊协作,开展“海上枫桥”建设联谊结对活动,签订《打造海上枫桥升级版联谊协作书》,力促矛盾隐患不上船、矛盾纠纷化解在海上。我区已与省内外的13个沿海涉渔市县、25个涉渔乡镇(街道)、36个渔业村社联谊结对。三是推动“一条线上协同”。聚焦疫情期间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依托法律服务点,免费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梳理复工复产过程中法律风险和法律问题,及时预警提示,提出专业处置意见;组织律师全面排摸民营企业在合同签订、债务追偿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隐患。2022年,共排查涉企矛盾纠纷1379次,参与并成功调解304件,调处率达100%。

三、全链条解决,打造普陀调解“金名片”。一是推动多元化解机制。对重特大疑难和群体性纠纷,实行以首席调解员、员额法官、援助律师为主体,相关部门参加的“3+X”会商研判机制,多方联动会商解决方案,重大案件调处率、成功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在全市首创人民调解法治指导员制度,建立了29名的人民调解法治指导员库,为全区7个镇(街道)、3个管委会实行“定人、定点、定岗”结对指导服务。二是实行诉前纠纷引导机制。会同区法院组建以诉前调解员、员额法官为核心的简案快调速裁团队,设立诉调对接办公室,完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坚决将调解挺在诉讼前,能调则调、能调尽调,努力减少诉讼案件数量。三是提升协议履行率。协调区法院指派1名员额法官专职负责司法确认,对于调处成功达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巩固调解成果;对于不适合人民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引导通过仲裁、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合法途径解决,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成果的履行率。2022年度调解协议履行率达99.7%。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