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海岛旅镇同生共长——东极镇 普陀东极“东海极地”县域风貌样板区
发布日期:2023-09-27 12:3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住建局

一、概况及亮点

东极镇因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存在交通不便、极端天气较多、部分设施短缺等制约因素。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过程中,东极镇聚焦“一条鱼”“一幢房”“一片海”三篇发展新文章,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风貌游线打造、景区化运营、蓝海民宿集聚区提质、闲置房屋盘活利用和“未来海岛”建设,突出“以民为纲、以客为本、主客共享”理念,破除制约边远海岛创新发展的瓶颈,激发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打造具有海岛特色的共同富裕风貌样板岛。

二、路径及成效

构建独具渔岛风情特色的美丽生态。以生态修复及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为出发点,做好近海保护,推进“减船转产”。扩展“农房+”业态,延伸农房产业链,深化农房盘活模式。构建会呼吸、有生命力的美丽载体。推进重点区域风貌管控,加强海岸线、临港路、“倒陡街”等线型景观控制及美丽风景线建设,并通过拆改结合,腾出空间用作生产生活配套,持续保持浓浓的海岛生活气息。

(1)构建海岛风貌文旅新窗口

建设“印象东极”旅游商业综合体,通过整合商业、办公、展览、餐饮、文娱等多方面功能,创造多元盈利模式,提升庙子湖旅游服务能级。创新推出《东极镇民宿“红黑榜”考核办法》《东极镇民宿等级规划标准方法》等行业制度,推进民宿经营体系化、管理制度化,形成精品民宿集群化发展模式,新增2家“省级金宿”、6家“省级银宿”和15家“岛居舟山”最美民宿,同时,东极村民宿区被列入省级民宿集聚区试点单位,东极民宿文化窗口和服务窗口的作用突显。

(2)构架高品质主客共享基建格局

以解决边远海岛用水保供、排污处理、接待能力、旅游舒适度和便捷性等为出发点,大力实施海水淡化二期建设、青浜饮水保障、庙子湖配电网改造、污水集中整治等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庙子湖客运码头、东福山客运码头建设等基建提质工程。

(3)打造优质远岛文旅生活圈

通过整合辖区非遗资源,并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产品、活动融入旅游功能,挖掘与展现渔岛乡土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倒陡街:纪念馆、文创店、咖啡店),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相继推出舟山东海渔嫂文化节、里斯本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有效提升文化和旅游体验,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形成对内凝聚精神力量,对外宣传海岛精神的文化窗口。

(4)集成未来海岛数字化平台

秉持“需求为导向、应用促发展”的建设理念,数字赋能建设“未来海岛”东极模式。一是规范引导数字体系建设,率先出台《数字赋能东极未来海岛建设实施方案》,以“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为主线,全面布局“未来海岛”建设工程,投入640万元开展数字赋能项目,加快东极“未来海岛”建设,构建“海岛大脑+产业地图+未来乡村”建设格局,形成1个数据仓、绘制1张海岛全域信息图、打造1个数字工具箱。二是链式集成智慧应用,实现交通游览、公共服务、海洋治理等数字化应用高效集成,重点打造数字海洋、数字渔业、数字旅游、数字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应用场景。面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打造“畅游东极”等应用场景,实现岛域数据“全面共享、互联互通”,为民服务“上下联动、实时高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