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政法扬帆
发布日期:2024-11-20 09: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政治处(挂办公室牌子)

科技是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利器。近年来,舟山市普陀区积极响应数字化改革号召,厚植创新土壤,推动法治建设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普陀区政法各单位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政法工作模式和创新品牌应用,如升级“海上枫桥”浙里矛调2.0系统、深化执行“一件事”改革、推出“暂予监外执行”应用、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圈以及建设“海陆空”一体化治安防控新体系等,助推数字化改革持续赋能社会治理。

更新迭代

推出“普陀解法”

普陀区委政法委、区社会治理中心针对船只众多、渔民密集、海况复杂导致的海上纠纷频发问题,升级“海上枫桥”浙里矛调2.0系统。

系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公安、渔业等数据资源,形成海上矛盾纠纷处置的“智慧大脑”,显著提升了调解效率。系统设有事件上报、渔民天地、心理服务、理赔参考、劳动合同等模块,渔民通过手机即可联系“海上老娘舅”调解矛盾。

当前全区有各级调解“娘舅船”206艘,一旦发生纠纷,调解员可通过系统快速定位附近调解船进行调处。普陀还注重源头治理,通过“渔民天地”为渔民提供线上学习,建设心理服务站,做好渔民心理评估工作,实现海上矛盾的全周期管理。

系统二期新增商渔船碰撞预警功能,实时警示风险,有效保障海上安全航行。

深化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为优化营商环境,普陀法院深化执行“一件事”改革。当地通过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强化财产处置力度和深化部门联动机制等措施,开展失信惩戒“四个一批”、“暖春千岛”等专项行动;健全场景及机制建设,畅通失信救济途径,净化逃避执行的不良风气,有效提升执行效率,助力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以来,执行案件的办结数量大幅提升,执行到位率同比上升13.56%。

同时,法院还加强与公、检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健全拘留一件事场景建设,共同打击拒执犯罪,净化执行环境,今年以来,在拘留、拒执一件事工作机制运行下化解执行案件96件,到位金额194.09万元。

数字赋能

打造检察标杆

近年来,普陀检察院坚持把数字检察作为撬动法律监督的“头号工程”来谋划,准确把握数字赋能、“三查融合”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谋划数字监督办案,推动多跨场景研发,运用浙检数据应用平台创建49个数字模型,办理数字监督案件。

其中“暂予监外执行”应用经持续研发,被列入《2022年浙江数字检察“一本账S2”》《省委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S3”》和《数字法治系统一本账S4》,已在今年5月全省上线运行。

同时,检察院强化专项监督,在14个专项监督中发现有效监督线索。此外,为撬动深层次治理,检察院强化融合监督,通过线上数据比对、线下调查核实等方式,堵塞监管漏洞,推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全域织网

提升警务实战效能

普陀公安强化海陆空多维度数字化治理,在海域织密“智感天网”,构建了庞大的“治安数据池”,集成北斗雷达、船舶示位、周界报警等感知设备,开发相关算法模型,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预警与推送。目前,该数据池已涵盖海上基础信息3万余条及海陆数据900余万条。

普陀公安还在陆域打造“智控铁拳”,推进公共视频监控的一体化改革。以“平安小苑”综治站为核心,辅以联勤站点,构建“共治地图”,实现智慧治理的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及全程可控。在空域探索“智巡护安”,成立无人机管控中心,科学部署无人机巢,建立快速响应、信息同传、资源调度的“空域智巡”机制,并成功应用于如人员走失寻回、野泳识别等应急救援场景。

全面覆盖

提供便捷法律服务

普陀司法局以经营主体法治需求为导向,全力构建海洋海岛全域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当地结合实体公共法律服务点布局,推进线上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数据归集,实现全天候热线服务在线;联合区委统战部、区文旅局等,在各类重点场所配置“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实现法律服务“零次跑”。根据普陀海洋、海岛特性,在215艘岛际交通客船、引航船、码头及市海员产业工会,国际法治服务港等涉外阵地,部署形成“指尖上”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顾问点位的全覆盖。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普陀司法局通过抓取分析服务数据与建立服务站点“热力图”,加强后端布局评估,全过程实时监管咨询、预约、申办、工单等服务,完善服务满意度“一事一评”、服务质量抽查监督、服务数据指标晾晒、服务异常预警督办等全流程闭环机制。

普陀区秉承“先行先试”的改革理念,在数字法治、数智治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应实绩,为数字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