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陀信息 > 专题专栏 > 普法宣传 > 人民调解
巧寻“失联”企业 高效化解纠纷
发布日期:2024-03-13 信息来源:政治处(挂办公室牌子) 浏览次数:

“和谐春风人心暖,以民为本气象新。我们无以言表,只能说一声感谢!”近日,区社会治理中心收到一封来自浙江丽水的感谢信,当事人童某妻子钟女士用朴实的语言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不久前,区社会治理中心成功调处了一起员工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而引发的补偿纠纷,并为当事人童某的家人解决了生活困难。

据了解,2023年11月,当事人童某在工作中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过半个月的救治,童某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在处理后事过程中,企业与死者家属就补偿问题产生了分歧,于是向区社会治理中心申请调解。

“调解这起纠纷时面临很多难题。一方面,由于医院抢救时长超过48小时,不满足工伤赔偿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注册地为虚拟地址,联系企业负责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调解员李华介绍,“在以往调解中,当事企业失联的情况十分常见,给调解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我们也正在探索建立当事人失联修复机制。”

据悉,所谓失联修复机制,是指主要通过完善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建立寻找失联当事人多元化渠道等方式,提高失联当事人的联系率。“掌握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是我们开展调解工作的‘基点’,因此,各级调解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当事人信息的采集与更新,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李华告诉记者,此外,区社会治理中心还通过推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构建当事人信息共享系统,有助于更加高效地开展调解工作,降低不必要的人力及资源损耗。同时,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之间加强协作,借力网格这张网,拓宽寻找渠道。调解组织与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分局建立信息查询协作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推进。

利用失联修复机制,李华协调公安、市监部门及相关街道,最终找到了该企业负责人。而企业方认为,童某死亡原因系自身疾病,且抢救时间已超过48小时,不符合工伤赔偿条件,拒绝参与调解。

面对童某家庭因顶梁柱的去世陷入困境,李华多次与涉事方沟通协调,最终企业同意支付补偿6万元。考虑到支付金额不足以处理童某后事,童某父母和孩子也急需照顾,李华又与我区慈善机构进行协调,为死者家属争取到一笔慈善基金,最终该案件得以妥善解决。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