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充分依托现有各级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构建生态定位站点等监测网络。”《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 年)》提出“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生态质量监测,提升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建立完善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监测能力建设。”
我区作为全省29个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重点区域之一,于2022年8月完成2021-2022一个年度周期全门类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相关成果于2022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调查结果表明我区生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众多,极具海岛特色。发现物种2980种,其中新记录种达1369种,陆续记录到普陀鹅耳枥、珊瑚菜、义乌小鲵、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中华穿山甲和小灵猫等在省内较为罕见的物种,发现普陀条孢牛肝菌和普陀绿僵菌2个全球新物种。
2023年针对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开展延续调查观测,新发现物种79种,县域新记录种达到1381种,其中4种为中国新记录种。观测到华东地区极罕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秃鹫。基本完成珊瑚菜、义乌小鲵、黄嘴白鹭、中华穿山甲等珍稀濒危物种生存状况观测评估,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
虽然我区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具备了一定的调查观测基础,但离“摸清家底、掌握变化、识别威胁、有效监管”仍有较大差距。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观测基础与能力薄弱,系统性、全面性和长期性不足,难以支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需求。因此,亟需按照国家和省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部署,构建以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为主体的“一站多点”观测网络体系,准确、客观、全面掌握全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变化趋势,支撑生物多样性考核评价和保护监管,促进生物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为此建议:
一是合理选址,分步推进。结合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情况,参照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区域建站。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超前谋划,预留空间,优先在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关键物种栖息地开展观测,跟进配套相关设施设备,逐步提升观测水平和能力。
二是增设编制,加强培训。区编办适当增加生态环境部门人员编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组织生物多样性方面知识和监测技术培训,保障观测站运作人员之需。聘请专家现场指导,提升观测站专业人员能力水平。建立科技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在我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和科学研究。
三是构建体系,持续完善。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统一监测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覆盖全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高清视频监控、4G红外相机、AI智能识别系统、环境DNA等多种手段,实现对重要生态系统和重点生物类群的常态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以观测站技术成果支撑恢复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自然生境,以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考核评估和综合监管,打造全省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