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款终于讨回来了!”老陈、老张等三人在舟山市普陀司法局的调解室中拉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连连道谢。
近日,在绍兴市某金融城2-3地块精装工程的一起工程款纠纷案件中,普陀区司法局成功介入并调解,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了本地企业的合法利益,也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树立了典范。
这起工程款纠纷案件涉及多方当事人,包括承包方顾某、何某某、李某某以及发包方刘某强、陈某伟等。由于工程款未结算,油漆材料供应商老陈和水电工老张等3人面临经济困境。普陀区司法局在接到案件后,迅速行动,转移到大案调解室,经过调解员的两天努力,案件最终仅用时不到2日便达成了调解协议,油漆刘某强与顾某就阳台立面粉刷工程费用达成一致,其余经济纠纷则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这起案例,只是普陀区司法局为企业发展护航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司法局依托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区社会治理中心,设立了一站集成的法治服务专区,实现了涉企法治服务需求的“一个口子”受理、流转、督办、反馈。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更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
走进法治服务专区,可以看到这里功能完善、运转高效,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法治服务体验。自法治板块运行以来,普陀区司法局联合经信、发改、市监、公检法等单位,梳理并上线了31项涉企服务事项,其中中高频事项达到了16项。这些服务事项的上线,为企业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已处理企业诉求191件,办理企业公证咨询服务50余件等。
抓实公正与效率
联动法院打造调立执一体化新格局
舟山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商品房预售房屋延期交付一拖再拖,房屋有质量问题需要修复等被70余名购房户诉至法院,要求房地产公司按照约定支付业主逾期违约金、补偿修复的损失。普陀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于2024年11月14日经舟山市普陀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调解员一方面向被告释明法理,告知被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其自觉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另一方面劝说原告理解当下房地产公司的经营困难,劝说双方各退一步,以和为贵。最终,调解员按照最有利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则,通过调解,引导双方达成了一致调解意见,68名业主最终签署了调解协议书,法院也很快作出司法确认。这起涉房地产纠纷系列案,在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仅两天时间就被成功化解,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矛盾被及时高效化解。
这是普陀区司法局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平等保护市场主体,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侧影。普陀区司法局着力打造调立执一体化新格局,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持续精准发力。为提升办案效率,减轻涉案企业诉累,2024年11月,普陀区司法局又招聘两名专业调解员作为诉前调解专员,并且实行首接负责制和一月闭环制,与法院加强联动,由熟悉工作流程及相关政策的人员,做好企业立案或诉讼指导,同时强化执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实现执行案件智能辅助办案、执行事项集约化办理等核心功能,提升办案效率。
线上线下联动
打通了法治服务企业“最后一米”
2024年以来,普陀区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开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试点工作,在普陀经济开发区启用了企业服务驿站,并同步入驻法治服务。这一举措,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精准线上线下的公共法律服务。据统计,已经有150余家企业从中受益。
在为企业提供法治服务的过程中,普陀区司法局还特别注重功能的联动和资源的整合。他们依托“舟到助企”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码”,将法治服务清单、服务场景等融入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了各类涉企法治服务功能入口。这不仅使得线上线下业务能够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质量服务,还大大提高了涉企法治服务事项的协同效率。
为了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法治需求,普陀区司法局还配备了懂法治、懂产业、懂政策的业务骨干作为涉企法治服务专员。同时,他们还联动法院、检察院、发改、公安、民政等部门,吸纳专业力量组建了全民“法服团”。此外,与万洋众创园区对接,探索推出了中小微企业“法拼团”法律顾问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法治服务。
此外普陀区司法局还积极开展进企普法活动。他们走进经开区、水产城等多地,为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排查合同问题、法律咨询等服务,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2024年,累计开展涉企普法宣传12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余份。
同时,区司法局立足商事纠纷调解业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了10余名退休专家、学者、律师等担任商事调解员,为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我们会坚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服务资源、强化服务功能等措施深化为企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打造更加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普陀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加强海洋产业预防型法治体系建设
助力远洋渔业发展
针对普陀区涉海企业密集的特点,普陀区司法局创新设立了实体化海洋产业法务集聚中心。该中心位于涉海企业密集的商务大楼内,集船员法治培训、海洋知识普及、海上风险研判等功能于一体,旨在推进远洋渔业行业的预防型法治体系建设工作。
海洋产业法务集聚中心制定了详尽的板块内容,包括“远洋海域”“远洋船型”“惠企制度”等,并将这些内容上墙展示,实现了远洋渔业行业预防型法治体系建设工作体系的“可视化”。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法治意识,也为远洋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加精准、便捷、高效的法治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远洋渔民的法治素养和生产作业水平,普陀区司法局还推出了“涉外法治补给”“乡音普法团”等“小切口”普法载体。通过建立航前法治教育、航中随船教育等常态化普法机制,确保渔民在出海前、出海中都能接受到及时、有效的法治教育。
此外,为了加强远洋渔业的安全管理,普陀区司法局已配置随船治安员194名,培训人次同比增长近330%。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随船治安员的专业素养,也为远洋渔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海洋产业法务集聚中心这一实体化平台,普陀区司法局持续推进远洋渔业预防型法治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助力远洋渔业行业实现规模扩大、效益提升、品质优化。这一创新性的举措,不仅为涉海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法治服务,也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了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