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0300263914XX/2025-150015 公开日期 2025-04-18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文号 舟普政办〔2025〕14号
组配分类 区府办文件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统一编号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5-09  10:1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政务公开科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功能区管委会,区属各单位:

现将《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4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

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创新舟山要求,持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普陀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普陀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创新普陀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奋力谱写现代化普陀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7年,特色突出、资源集聚、活力迸发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至全省中游,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8%,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52件。

——实施人才集聚提质行动。构建人才供需匹配机制,革新人才评价体系,新引育高层次人才120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70人年以上。

——聚焦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23万元/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以上。

到2030年,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以上。

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

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推进校地企协同创新

深入实施区“137”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工程,以改革为牵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不断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贯通。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校企“互聘共享”计划,联合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组成“政企校”人才引育联盟,打通“校聘企用、考评一体”人才互聘通道。支持企业链接高校设置校地共享岗位,建立海洋领军人才“一人一策”精准培育方案,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与高水平创新团队。全年实现双聘人才8人以上。试点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从高校、科研机构选聘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企业选聘一批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兼职。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围绕普陀区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对接,共同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专业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实质性贡献,将交流人才纳入服务保障范围。推动更加灵活用才机制,设立人才周转“编制池”,支持高校、研究院等事业单位高层次科研人才保留事业身份来普创就业。建立“三评四定”人才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海洋人才创新活力。

(二)搭建平台打通产学研链条。坚持围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载体建设思路,加快普陀海洋数字产业园、未来智创城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力扶持普陀健康产业中心等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载体建设。深化校地共建项目,促成浙海大普陀研究院落地,推进华东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普陀研究院。完成区级科研院所-普陀海洋产业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与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进行科技成果中试和示范应用。

三、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支持企业全面参与到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去,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一)实施企业提质计划。迭代实施“两清零一提升”,力争全区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5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两个”动态清零,到2027年,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到8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2%以上。优化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促进更多中小企业“攀高向新”。到2027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48家以上。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效研发体系,以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领持续创新能力,推动现有省市企业研发中心争创升格,鼓励中远争创省级船舶工业重点实验室。

(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聚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清洁能源、有色金属、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引导中远等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创新科技攻关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并将立项主体侧重于区内研发投入强度领先企业,每年企业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占比不低于80%。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院所技术供给清单、应用场景清单,链接成果转化供给侧和需求侧,完善科技大市场服务机制和成果发布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鼓励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心,探索成立成果鉴定中心,破解成果评价难的制约。聚焦船舶海工等本地重点产业领域制定专项成果池实施方案,组建产业成果池,加快推动产业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定期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有资金、有服务的专业队伍。

四、因地制宜激发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普陀特色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锚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目标,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工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赛道布局,锻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蓝色经济增长极。

(一)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聚焦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设备技术革新、管理体系升级、产品更新迭代,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提质发展,研发应用绿色技术装备,完善绿色智能标准体系,全面增强豪华邮轮、车客滚装船、新能源动力船等船型修造能力,将船舶修造技术由跟跑并跑世界向理念、技术、标准引领世界整体跃升。加快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海洋生物加工示范基地,推广超低温冷冻、生物酶解等新技术,开发功能性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普陀渔都精深加工区域竞争优势。接轨风电设备、光伏组件、氢能储运装置等新兴领域,加大高精度加工、轻量化材料应用及智能化装配等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构建柔性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制造流程从“粗放型规模驱动”向“精细化质量效益驱动”转变。

(二)延伸强化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专项行动,推动“一艘船”“一条鱼”“一块铁”等三大优势产业加速向上下游延伸,重点突破高端船配制造、海洋健康食药、不锈钢精密制造等关键环节,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协同发展生态。实施产业链能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鑫泰绿色海工、万洋中央厨房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全面激活产业创新势能,积极打造铁资源循环、巨轮进车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增长新活力。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蓝色新动能”培育计划,重点发展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因地制宜构建海洋电子信息、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现代产业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围绕数字海洋“一区三高地”战略定位,培育集成电路、北斗通信等海洋电子信息标杆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依托区内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势,加快构建风光氢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快突破深海探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船舶等高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北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创新突破,构建“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抢先布局“AI+海洋”产业,聚焦数字孪生、智能驾驶、智慧渔业等方向,探索建设海洋AI大模型训练中心,培育发展船舶智造、船舶智驾、智慧养殖等相关产业。推动发展卫星遥感、北斗三代短报文通信等空间信息技术,培育海洋遥感大数据分析、厘米级海洋测绘等空天数据应用服务,谋划布局海上巡检无人机、岛际物流无人机、水空两栖监测装备等低空经济业态,推动海洋空天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合成生物技术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基因挖掘—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培育海洋合成生物产业新质生产力。

五、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座支撑

(一)实施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推动“东数优算”协同发展,加速布局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万卡绿色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支持能源“多能互补”应用示范,筑牢数字经济支撑底座,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构筑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开展大模型应用生态培育攻坚行动,持续加速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培育一批普陀特色的垂直行业大模型、智能体。推进数字海洋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支持企业围绕数据安全可信交换、高效流通应用等方向开发新型基础设施服务解决方案,加强数据流通关键载体建设,加速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支撑体系。

(二)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使命引领和需求导向相统一,发挥海洋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配合建设海洋试验场(舟山)基地、同济大学海底观测网等重大科技基础项目,力争相关主体落地并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推动建立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施开放共享应用机制。

(三)推进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智能交通、智慧文旅、智慧渔业等领域,挖掘一批场景资源,力争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构建贯通全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场景创新应用机制,重点推动人工智能AI与大能源、大船舶、大食物、大钢铁等优势产业深度耦合,持续深化“数智普陀、普渔乐、浙里钓”等数字化场景应用。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财政预算,聚焦教科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计划、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重大创新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国家“两重”“两新”、专项债券等重大政策资金支持。

(二)强化金融保障。拓展融资渠道,引导科技双创平台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举办银行融资对接会,围绕科技型初创企业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优化产业基金运行机制,加大与省市级基金、创投基金的对接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融资支持。

(三)强化要素保障。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科技、高成长性项目,通过“单独供”予以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对初创型的新质生产力项目,通过集中入园、弹性供地等方式,进一步降低用地成本。探索差别化用电、用水等能源保障,降低创新主体用能成本。

七、工作机制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系。贯通区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职能,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工作联动、定期调度。设立普陀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专班,协同推进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专班按照“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时限节点化”要求,按照“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时限性落地”要求,科学制定年度任务、重点抓手,明确责任单位和阶段性目标。建立“周会商、月调度、季报告”工作机制,落实督导服务制度,动态掌握工作进度,合力推进重大事项。

(三)强化综合考核评价。将创新普陀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纳入对部门、镇(街道、管委会)综合考核体系,强化督导服务、动态监测、晾晒考评。定期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确保各项目标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实现。聚焦重点工作和关键领域,加强经验做法征集推广。

附件: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清单

附件

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清单


序号

主要任务

具体任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一、总体目标

1

建设目标

202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8%,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52件。

区经信局


2

2027年,构建人才供需匹配机制,革新人才评价体系,新引育高层次人才120名

区委人才办


3

2027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70人年以上。

区经信局


4

2027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23万元/亩,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稳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以上。

区经信局


5

2030年,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以上。

区经信局


6

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海洋产业新高地。

/


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推进校地企协同创新

7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贯通

试点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从高校、科研机构选聘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企业选聘一批人才到高校、科研机构兼职。

区经信局


8

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机制,推进高层次人才校企“互聘共享”计划,支持企业链接高校设置校地共享岗位,联合引育海洋领军人才,实现双聘人才8人以上。

区委人才办


9

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围绕普陀区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对接,配合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专业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区教育局


10


注重人才实质性贡献,将交流人才纳入服务保障范围。推动更加灵活用才机制,设立人才“编制池”,支持高校、研究院等事业单位高层次科研人才保留事业身份来普创就业。建立“三评四定”人才多元评价体系,进一步破“四唯”。

区委人才办


11

搭建平台

打通产学研链条

坚持围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载体建设思路,加快普陀海洋数字产业园、未来智创城科技产业园建设,大力扶持普陀健康产业中心等众创空间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载体建设。

区经信局

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经开区管委会、区智创城西公司

12

深化校地共建项目,促成浙海大普陀研究院落地,推进华东师范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普陀研究院。完成区级科研院所-舟山海洋研究中心实体化运行,与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进行科技成果中试和示范应用。

区经信局

经开区管委会

三、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3

实施企业

提质计划

迭代实施“两清零一提升”,力争全区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5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两个”动态清零,到2027年,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提升到8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3%以上。

区经信局

各镇街道管委会

14

优化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促进更多中小企业“攀高向新”。到2027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48家以上。

区经信局

区市场监管分局、各镇街道管委会

15

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效研发体系,以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领持续创新能力,推动现有省市企业研发中心争创升格,鼓励中远争创省级船舶工业重点实验室。

区经信局


16

突破关键

共性技术

聚焦人工智能、海洋生物、清洁能源、有色金属、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引导中远等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区经信局

各镇街道管委会

17

创新科技攻关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并将立项主体侧重于区内研发投入强度领先企业,每年企业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占比不低于80%。

区经信局

区财政局、各镇街道管委会

18

加快科技

成果转化

摸排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院所技术供给清单、应用场景清单,链接成果转化供给侧和需求侧,完善科技大市场服务机制和成果发布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区经信局


19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鼓励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心,探索成立成果鉴定中心,破解成果评价难的制约。

区经信局


20

聚焦船舶海工等本地重点产业领域制定专项成果池实施方案,组建产业成果池,加快推动产业成果落地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定期举办技术经纪人培训,围绕重点产业链,打造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有资金、有服务的专业队伍。

区经信局


四、因地制宜激发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普陀特色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21

提升改造

传统产业

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聚焦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设备技术革新、管理体系升级、产品更新迭代,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区经信局


22

加快推动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核心区提质发展,研发应用绿色技术装备,完善绿色智能标准体系,全面增强豪华邮轮、车客滚装船、新能源动力船等船型修造能力,将船舶修造技术由跟跑并跑世界向理念、技术、标准引领世界整体跃升。

区经信局

区市场监管分局

23

加快建设绿色化智能化海洋生物加工示范基地,推广超低温冷冻、生物酶解等新技术,开发功能性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普陀渔都精深加工区域竞争优势。

区经信局


24

接轨风电设备、光伏组件、氢能储运装置等新兴领域,加大高精度加工、轻量化材料应用及智能化装配等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构建柔性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推动制造流程从“粗放型规模驱动”向“精细化质量效益驱动”转变。

区经信局


25

延伸强化

产业链条

深入实施“强链补链延链”专项行动,开展“三阶火箭推进计划”,推动“一艘船”“一条鱼”“一块铁”等三大优势产业加速向上下游延伸,重点突破高端船配制造、海洋健康食药、不锈钢精密制造等关键环节,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协同发展生态。

区经信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

区卫健局

26

实施产业链能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鑫泰绿色海工、万洋中央厨房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区经信局


27

全面激活产业创新势能,积极打造铁资源循环、巨轮进车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增长新活力。

区经信局


28

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29

培育壮大

新兴产业

大力实施"蓝色新动能"培育计划,重点发展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因地制宜构建海洋电子信息、清洁能源、高端装备等现代产业体系,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区海洋经济发展局

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30

围绕数字海洋"一区三高地"战略定位,培育集成电路、北斗通信等海洋电子信息标杆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区经信局


31

依托区内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势,加快构建风光氢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区发改局

区经信局

32

加快突破深海探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船舶等高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区经信局


33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构建"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区经信局

区交通运输局、区卫健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

34

抢先布局"AI+海洋" 产业,聚焦数字孪生、船舶智驾、智慧渔业等方向,探索建设海洋AI大模型训练中心,培育发展船舶智造、船舶智驾、智慧养殖等相关产业。

区经信局

区海洋经济发展局

35

推动发展卫星遥感、北斗三代短报文通信等空间信息技术,培育海洋遥感大数据分析、厘米级海洋测绘等空天数据应用服务,谋划布局海上巡检无人机、岛际物流无人机、水空两栖监测装备等低空经济业态,推动海洋空天融合创新发展。

区经信局

区交通运输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

36

积极推动合成生物技术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基因挖掘—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培育海洋合成生物产业新质生产力。

区经信局

区卫健局

五、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座支撑

37

实施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

推动“东数优算”协同发展,加速布局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万卡绿色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支持能源“多能互补”应用示范,筑牢数字经济支撑底座,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区政府办

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经开区管委会、区自贸中心、区城投集团、区智创城西公司、普陀供电分局

38

构筑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生态,开展大模型应用生态培育攻坚行动,持续加速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培育一批普陀特色的垂直行业大模型、智能体。

区发改局

区经信局、区数据服务中心

39

推进数字海洋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支持企业围绕数据安全可信交换、高效流通应用等方向开发新型基础设施服务解决方案,加强数据流通关键载体建设,加速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要素支撑体系。

区数据服务中心


40

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使命引领和需求导向相统一,发挥海洋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配合建设海洋试验场(舟山)基地、同济大学海底观测网等重大科技基础项目,支持相关主体落地并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推动建立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设施开放共享应用机制。

区经信局

经开区管委会

41

推进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建设

聚焦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智能交通、智慧文旅、智慧渔业等领域,挖掘一批场景资源,力争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区发改局

区交通运输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42

构建贯通全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场景创新应用机制,重点推动人工智能AI与大能源、大船舶、大食物、大钢铁等优势产业深度耦合,持续深化“数智普陀、普渔乐、浙里钓”等数字化场景应用。

区经信局

区发改局、区海洋经济发展局、舟山国际水产城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市普陀区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普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pdf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