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渔业经济运行特征
2024年,我区渔业经济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渔业稳产增效,实现水产品产量、产值、渔民收入三增长,市场交易规模与休闲渔业规模双突破,渔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2024年我区渔业经济总产值213.21亿元,突破双百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03.63亿元,占比48.6%,渔业主导地位稳固;二产产值93.60亿元,占比43.9%,水产品加工产能持续释放;三产产值15.98亿元,占比7.5%,得益于舟山长乔海洋公园开业及东极海岛旅游业持续发展,带动我区休闲渔业产值飙升至2.74亿元,同比增长539.3%,成为三产增长核心引擎。
(二)产能提升与产量增长
2024年我区水产品总产量101.35万吨,同比增长4.5%。国内捕捞方面,全区出海单位1375艘,产量34.6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远洋捕捞方面,全年投产渔船425艘,产量61.66万吨,同比增长7.2%,远洋捕捞产量增长主要得益于2024年我区向省外购买远洋渔船17艘,远洋捕捞队伍进一步壮大;海水养殖方面,我区海水养殖面积1357公顷,全年产量5.09万吨,同比增长4.4%,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我区新增大黄鱼深水养殖网箱145个,大黄鱼养殖产量同比增长20.2%。
(三)渔业资源与品种结构
国内捕捞主要渔获物品种结构分化,主要表现为鳓鱼、鲐鱼、鲅鱼、鲳鱼等中上层鱼类产量好于去年同期,体现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对1-2年内可修复的中上层鱼类有一定的养护效果;海鳗、鮸鱼、方头鱼、小黄鱼、带鱼等底层鱼类及虾、蟹类等底栖生物产量呈不同幅度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洋底栖生态修复仍面临长期压力。
二、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产业化水平亟待突破
我区国内海洋捕捞仍以个体船主自主经营为主,除泓腾深水溜网专业合作社的渔船为公司所有,实现资产整合外,多数为松散挂靠,缺乏规模议价与产销协同能力,抗成本波动和市场风险效能薄弱。远洋方面除平太荣、宁泰两家龙头企业外,大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低、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制约了规模效益的释放。
(二)远洋生产面临复杂国际环境挑战
日本持续的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太平洋公海捕捞区域的环境压力,导致秋刀鱼、鱿鱼等主要远洋品种资源衰退。国际社会对水产品放射性检测要求升级,出口订单履约周期延长。同时,国外船只频繁登船检查导致渔船作业时间压缩,西非海域环保准入条款倒逼老旧渔船面临高额设备升级压力,远洋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三)水产养殖业面临多维发展瓶颈
2024年我区水产养殖产量5.09万吨,仅占我区水产品总量的5%,产业贡献度处于低位。一是我区水产养殖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占比超80%,导致单产效益较低下;二是养殖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广仍然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水产养殖效能的提升。三是深远海养殖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项目资金投入高及产能释放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区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结构性堵点。
三、下步对策措施
(一)做强远洋捕捞船队。我区要进一步制定出台利于我区远洋渔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营造利于我区远洋渔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引进省外、境外远洋渔船,做精做大做强我区远洋捕捞船队。
(二)拓展水产养殖空间。持续打造万亩大黄鱼养殖基地,加快建设六横海洋牧场离岸式围栏项目、朱家尖东海飞雁渔旅融合项目,力争桃花岛渔旅融合围栏式养殖项目6月底前建成投产。
(三)强化舟山渔场修复振兴。持续落实“伏季休渔”“减船转产”政策,减少渔场捕捞压力;加快六横海洋牧场建设,计划2025年增殖放流人工苗种约1亿单位,加大渔业资源修复保护力度,为国内捕捞的产量稳定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