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陀信息 > 专题专栏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日期:2022-01-12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 浏览次数:

浙江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央统筹谋划作出的改革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浙江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普陀片区立足自身实际,勇于创新联动发展,着力强开放促合作,新兴业态快速成长,自贸区建设高质量推进。本文通过对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监测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丰富统计产品,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和有效的统计服务。

一、研究背景

(一)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取得较好成绩

自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普陀片区锚定“自由贸易先行区”发展定位不松劲,对标国际、深化改革、先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体系逐步明晰。依托海洋海港优势,围绕城市经济,逐步形成以海事服务、金融、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产业格局。改革创新逐步加速。跨省迁移不停运、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创新基地等6项入选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探索QFLP试点等国家战略在舟山片区的首次创新实践。双招双引成效显现。发展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商业保理为主体,其他业态为补充的“3+X”金融产业体系,已集聚金融类企业360余家,其中融资租赁企业101家,占全省四分之一。搭建国际健康产业中心、大健康产业园、海洋生态创新谷等发展载体,累计落户健康类企业123家。中石化全球船供油中心、浙江天然气交易市场、浙期实业、人保省级航运保险中心、空港租赁等一批头部项目相继落户。

(二)建立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普陀片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的重要平台。但从目前的自贸区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情况看,仅开展到舟山市级层面,县区级尚未形成一套能科学、全面反映发展成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因此,为满足自贸区普陀片区发展蓝图,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的迫切需要,必须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有效的统计服务,提升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探索建立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

(一)构建原则

在建立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过程中,坚持科学全面、上下衔接、部门协作等原则。

科学全面:立足于全面反映自贸区普陀片区建设和发展情况,通过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开展统计监测。指标既要包含整体发展情况的指标,还包括反映核心产业发展情况的指标。

上下衔接:认真研究全市自贸区考核体系,结合普陀特色和实际情况,做到各项主要指标不重不漏,指标口径上下一致。

部门协作:指标涉及商务、经信、卫健、投促中心和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应依托相关行业监管部门现有的统计调查体系,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资料,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推进部门间统计信息共享。

(二)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舟山(浙江)自贸试验区统计报表制度》、《中共(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统计月报》、全市自贸区考核体系以及《自贸试验区普陀区块2021年重点任务清单》等相关资料,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形成普陀自贸片区“3+3”统计指标体系:三大共性领域指标,分别为新增企业、外资外贸、税收贡献,以及自贸片区三大特色产业指标,分别为金融、海事服务、大健康,共涉及27个指标。

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现有部门统计和政府统计资源和统计信息的集成与创新,各项指标数据采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各种统计信息进行共享、整理、优化的过程。从数据来源看,外资、海洋金融、海事服务和大健康相关指标,由各部门实施统计调查,主要涉及投促中心、商务、人民银行、金融办、港航和卫健等部门;企业招引、税收贡献和外贸相关指标,由市统计局反馈。从收据收集情况看,27个指标中除大健康总产出外,其余26个指标均可取得数据。其中,大健康总产出由于区级未形成相关指标体系而无法取得数据。

(三)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应用与评价

今年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持续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三大共性领域指标和三大特色产业指标增长态势良好,为全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市场主体持续增加,税收收入平稳增长。1-11月,自贸区普陀片区新增企业注册数1152家,同比增长58.9%,占全市比重15.1%;注册资本总额154.65亿元,占全市比重22.6%。按产业分类看,第一产业新增企业5家,第二产业新增企业116家,第三产业新增企业1031家。自贸区实际到位市外资金8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00万美元。

2、投资项目持续推进,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融入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格局,深化金融小镇理论体系研究,探索构建“6211”金融发展框架。头部项目相继落地,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1个,亿元以上项目8个。1-11月,自贸区内共有18个在建投资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8亿元,占全区投资额比重24.2%,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23.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23.95亿元,占全区民间投资额比重33.7%。税收收入平稳增长,自贸区4020家纳税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9.53亿元,同比增长16.6%。地方税收收入10.80亿元,增长8.7%,占全区税收收入比重41.8%;其中,油品类企业实现税收0.56亿元,增长107.9%。

3、油气产业蓬勃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活跃。普陀持续在油气全产业链领域发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1-11月,新增油气企业280家,同比增长1.9倍。实现自贸区外贸进出口总额263.32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7.7%;出口总额206.85亿元,增长36.4%,占全区外贸出口总额的74.5%。其中,油品进出口总额242.33亿元,同比增长12.3%;油品出口196.24亿元,增长35.6%。自贸区建设带动油气、矿石、煤炭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业务。1-11月,实现大宗商品交易额996.61亿元,其中油气交易额588.85亿元,水产品交易额153.42亿元。自贸区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实现销售额602.83亿元,其中石油及制品类批发业销售额385.87亿元。

4、海事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船舶修理业不断壮大。围绕油气全产业链,高标准建设海事服务基地,开创海事服务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新局面。保税船用燃料油经营领域全面开放,推进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量稳步增长。1-11月,船用燃料油加注量241.76万吨,船用燃料油结算量710万吨,船用燃料油结算额440亿元。积极与舟山海关、杭州海关沟通对接,推进浙台经贸区保税仓落地,先后完成国内首单内锚地和外锚地综合海事服务,通关时效比肩新加坡,年外轮维修产值占全国外轮修理产值的40%以上。自贸区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值143.49亿元,其中外轮供应货值12.44亿美元,外轮修理产值39.64亿元。

2021年浙江自贸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完成情况

类 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年度目标

2021年1-11月

责任部门

新增企业

1

新增企业注册企业数

800

1152

区市监分局

2

海事企业

30

27

区市监分局

区港航分中心

3

油气企业

120

280

区市监分局

区商务局

4

金融机构、企业

30

33

区市监分局

区自贸中心

5

大健康企业

30

29

区市监分局

区卫健局

6

科技型企业

70

116

区市监分局

区经信局

外资外贸

7

自贸区实际到位市外资金

亿元

55

89

区投促中心

8

自贸区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

0.46

区投促中心

9

自贸区外贸货物进出口额

亿元


263.32

区商务局

10

其中:出口总额

亿元


206.85

区商务局

11

#油品

亿元


196.24

区商务局

税收

12

税收总额

亿元

16

19.53

区税务分局

13

地方税收收入

亿元


10.80

区税务分局

金融

14

本年以来新增金融资本投放量

亿元

100

151

区人民银行

区金融办

15

其中:人民币本年以来新增贷款

亿元


47.37

区人民银行

16

融资租赁业务余额

亿元

50

68.16

区金融办

海事

17

大宗商品交易额

亿元

500

996.61

区商务局

18

其中:油气交易额

亿元

400

588.85

区商务局

19

水产品交易额

亿元

72

153.42

区商务局

20

#线上交易额

亿元

4

4.44

区商务局

21

船用燃料油结算量

万吨

800

710

区港航分中心

22

船用燃料油结算额

亿元

350

440

区港航分中心

23

船用燃料油加注量

万吨

340

241.76

区港航分中心

24

海事服务总产值

亿元

130

143.49

区港航分中心

区经信局

25

其中:外轮供应货值

亿美元

11.5

12.44

区港航分中心

26

外轮修理产值

亿元

40

39.64

区经信局

大健康

27

大健康总产出

亿元

2


区卫健局

注:1、自贸区外贸货物进出口额、出口总额及油品出口额为1-9月份数据;2、船用燃料油结算量和船用燃料油结算额为1-10月份数据。

三、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口径不统一。部分指标口径范围不统一,在实际统计过程中,自贸区内区外难以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取数过程中,有些采用全区范围数据,有些是平台数据。例如新增企业注册企业数中的各类企业,部门统计范围为全区,而分行业的企业数考核的是产业平台的招引企业数;外贸货物进出口额、外轮修理产值等指标用的也是全区数据等。统计口径及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

2、体系不健全。自贸区普陀片区三大特色产业中,目前除融资租赁统计体系相对全面外,海事、大健康产业统计体系尚不健全,统计主要局限于产业平台,未对全区及自贸区范围内相关企业进行梳理统计。特别是大健康产业,目前统计数据仅涉及大健康产业平台招引企业的产出,对医疗医药等传统领域,以及养生保健、康养禅修、健康住餐、体育养生、健康保险、海洋生物保健产品研发制造等新型大健康关联产业的统计监测体系尚不完善,大健康产业总产出存在明显低估。

3、权责不明晰。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指标责任部门不明确,存在统计主体缺失。个别指标数据涉及多个部门,且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部门统计员对指标的理解不够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完善自贸试验区普陀片区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议

1、从“主战一地”向“主理一域”转变。基于当前较为完备的产业平台考核体系和专班化推进机制,相关责任部门自贸工作重心主要在产业平台建设。建议各相关部门跳出平台企业看产业发展,跳出产业平台看全域发展,既要关注产业平台企业招引孵化,也要关注平台内外企业联动,既要关注重点企业运行态势,也要关注自贸区以及全区整个行业运行态势。

2、从“各自作战”向“纵横联动”转变。健全自贸区统计工作机制,建立自贸区指标数据报送渠道,形成工作协调、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联动发展机制。一是加强纵向沟通,积极与上级部门做好沟通对接,确保指标口径上下统一,时刻关注相关指标市考核目标完成进度及片区排名情况。二是加强横向协作,自贸、市监、税务、统计等部门实现资料共享,动态更新自贸区企业名录库;部分指标涉及多个部门,需相互协同、加强配合,共同提高数据完整性和科学性。

3、从“数据汇总”向“系统统计”转变。充分认识和研究统计数据背后的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动态监测,关注指标的上下关联、趋势判断。加强数据质量审核把控,落实专人,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在统计数据填报、审核、汇总、整理的每个阶段,从基础数据收集到主要统计数据之间的衔接,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