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15分钟!家门口优享这一服务→
发布日期:2024-10-09 11:0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政治处(挂办公室牌子)

9月25日下午,舟山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介绍了全市“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的总体目标、服务内容和阶段性建设成效等情况,并回答记者相关问题。

普陀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题:据了解,普陀区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中积极构建海洋海岛全域“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请问主要有哪些创新举措和服务?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年以来,普陀区高度重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全省试点工作,区委主要领导专题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并以区政府工作报告、区两办工作清单形式,高位统筹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工作,全省首创公共法律服务引导人员管理办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创新举措,以海洋性、国际性、普惠性的15分钟“服务圈”推动海岛特色产业发展、海洋社会治理。普陀的相关做法在全省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工作视频调动会上作交流发言,并获省司法厅和舟山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一是织密“一岛通办圈”。我区紧扣地域特色,以“一岛一功能”为定位,精心优化服务布局。通过构建“1+11+111+N”的公共法律服务框架,即以1个全国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基点,联动11个地方功能产业定位,覆盖全区111个村社,并在人口流动密集点设立了多个“24小时法超市”,创新推出“巡航的司法”“24小时不下班的司法局”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海陆双向贯通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这一布局确保了居民和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服务。

二是链接“一站集成圈”。今年以来,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在内部建设和外部资源引入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对内,以全国首家海上融治理中心、远洋渔业合规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引入律师、人民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建立“公益服务+政府购买”保障机制,为涉海企业和海员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搭建国际版“海上共享法庭”,建立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国际海事商事、国内渔业渔事双循环的争端多元化解平台,为中外当事人提供24小时巡回法律服务,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延伸到深海。对外,则根据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联动多个部门组建专业的法律服务团队。例如我们以万洋众创城为试点,设立了首个入驻企业的公共法律服务点,同时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法拼团”服务模式,集结了一支专为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法拼团”律师团队,常态化为企业提供法治服务,如有涉及其他执法部门的企业法治服务事项,我们搭建了桥梁,引导企业利用“舟到助企”平台、区企业服务中心或直接对接相关部门处理涉企法治服务事项,确保法治服务的无缝衔接与全面覆盖,构建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法治服务兜底体系。“法拼团”的服务模式,也是旨在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实惠的法律服务,护航普陀区营商环境提能升级。此外,我们还试点推行“家庭签约律师”模式,动员律师事务所作为签约社区法律顾问,定期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培训、法律纠纷调解等服务,并下沉到每个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这一举措将法律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极大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普及率和满意度。

三是构建“一链闭环圈”。我区注重服务质效和社会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前端服务上,编制了全国首个《远洋渔业行业合规指引》,为远洋渔业行业提供了全面的合规管理指南。同时,打造“法随远洋”普法品牌,提升远洋渔民的法治素养。在后端服务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包括服务站点“热力图”、全过程实时监管、服务满意度“一事一评”等,确保服务质量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回答完毕,谢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