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儿童常见病又进入高发季
发布日期: 2024-05-11  09:1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卫生健康局

当宝宝突然出现发烧、喉咙痛、食欲不佳,家长们可能会首先想到是不是感冒了。但有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也会出现类似症状,且传播速度较快,这就是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虽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发病,但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并且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发生暴发。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都可以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比如接触被污染的毛巾、牙杯、餐具、玩具、床上用品等都可以造成传播。

也可通过胃肠道(粪-口)和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发病前就具有传染性,通常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病如其名,手足口病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发热。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患者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咽喉痛等症状;发热1-2天后,在舌头、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散在疱疹;多数患者手、足和臀部会出现斑丘疹、疱疹。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大多数患者可在1周左右痊愈,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孩子如果不幸“中招”,家长应该怎么护理?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也没有任何抗病毒的特效药,主要进行对症治疗。

1.科学退烧。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适合3个月以上人群,布洛芬(美林)适合6个月以上人群,不建议两种药物交替或者联合使用哦。

2.口腔护理。可让孩子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或者用舌苔纱布、口腔护理棉棒蘸上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孩子口腔疱疹部位,同时注意多喝白开水。

3.皮疹护理。孩子的衣服、被褥要及时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勤更换。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4.饮食营养。可以准备流质/半流质或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给孩子吃酸的、咸的、辣的、干硬、过热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疱疹,加重孩子口腔疼痛感。

预防手足口病做到四个“勤”

1.勤洗手。孩子在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家庭成员在接触孩子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都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2.勤通风。室内要经常通风,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勤消毒。经常清洁和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奶瓶、玩具、家具把手等。

4.勤观察。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同时留心观察幼儿的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等是否有疱疹或斑丘疹。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确诊手足口病后要居家护理治疗,避免外出和接触其他儿童。

敲黑板!手足口病是有疫苗的!

我国已有疫苗可以针对EV71病毒,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的儿童。为能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来源:浙江疾病预防控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