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挑战和各项政策措施显效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全区上下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坚持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但经济基础有待夯实,下行压力依旧较大。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41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省(8.0%)2.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8.1%)2.3个百分点,居四县区第一,但较一季度回落2.5个百分点。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速增长,二季度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区间运行。
1.船舶修造业贡献突出。占全区规上工业半壁江山的船舶修造业发展强劲,上半年船舶修理业和船舶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8.8%和42.6%,合计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速15.4个百分点。船舶修造业增加值比重高达56.7%,同比上升10.0个百分点。其中,中远等重点船企订单增加,产能得到释放;鑫亚、亚泰修理业务附加值较高,对全区船舶修理业增速贡献较大。
2.出口明显走强。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97.09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船舶修理和船舶制造业得益于外需回暖,订单增加,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50.1%和59.6%,对全区工业经济拉动作用较大。水产加工出口交货值(14.7%)虽同比增长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但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3.7个百分点。
3.创新引领作用凸显。一是研发投入持续扩大,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28.4%,增速高于营业收入22.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0%,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全区17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达101家,覆盖面为57.0%。二是高质量发展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效,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8.3%、27.8%、7.8%。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19.1%,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4、工业投资稳中向好。上半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34.70亿元,同比增长80.5%。考核口径(扣除普朱、六横、新城片区)完成工业投资8.55亿元,同比增长30.5%。其中,浙能六横电厂二期、浙能液化天然气、金钵盂岛年产70万吨精密不锈钢、龙源光伏发电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完成投资25.85亿元,合计拉动全区工业投资80.4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结构不平衡且抗风险能力不足。上半年,我区船舶修造业、水产加工业、电力生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已达84.6%和86%,是构成我区工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他汽配、通信设备制造业尽管有着高增加值率,但因其总产值小,对全区工业增长拉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大部分水产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欠缺,受市场萎靡,订单不足影响,产能释放不及时,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出口。
2.企业盈利能力减弱,产业分化明显。上半年,虽营收同比增长5.9%,但增速低于同期21.6个百分比,加之各项成本费用上升影响,全区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1%,亏损企业共77家,亏损面达43.5%。不同于船舶修造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区电力生产业和水产加工业增速同比分别下降21.5%和1.0%,虽降幅逐步收窄但仍处于负增长。其中,电力生产业主要受浙能煤电的影响,因前期发电机组停机检修,累计产值存在较大缺口;水产加工业需求收缩,上半年亏损企业46家,亏损面达57.5%,较去年同期扩大8.2个百分比。
3.新达规模企业拉动作用有限。2023年底全区培育的小升规企业30家,其中15家为船舶修理劳务外包企业,上半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5亿元,拉动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0.9个百分点,拉动力较弱,且存在维持难、创新不足、人才技术匮乏等问题。
三、下一步对策建议
上半年,我区规上工业经济总体保持高位增长,呈现快中趋稳态势。从下阶段看,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存在不足,工业生产依旧面临较大压力,下一步需要各方凝心聚力、补齐短板,全力以赴巩固经济稳进向好的势头,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加强分析研判实现工作系统化。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趋势以及对全区工业发展的影响,做好跟踪监测、预判预警;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部分指标波动较大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精准施策;研判去年基数、结构影响等因素,做到未雨绸缪,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加强调研指导实现服务精细化。各部门凝心聚力,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详细了解我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重要变动,重点做好企业的稳产和达产工作。加快推进一系列助企纾困优惠政策落地生效,帮助企业破解生产经营困境;及时优化完善配套制度和服务体系,打造绿色修造船经济等新增长点,推动煤电二期项目投产后产能加速释放,积极谋划青山数科早日投产,有力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壮大。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发展长效化。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改投入和研发投入力度,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和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齐升,持续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