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19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重要文件的印发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和规划编制作出了明确部署,明确要求实现“多规合一”。按照上级工作安排,我区自2023年底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开门编制规划,汇聚各方智慧,邀请专家学者、各界代表、市民代表共同为规划建言献策,充分征求各功能区、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努力提升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全面提升规划的可实施性。经过充分论证,《规划》于2024年8月获省政府批复。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共同富裕示范,突出国家战略引领,建设海洋经济强区,满足海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整体构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我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对指导我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5.《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的意见》(浙委发〔2019〕29号);
6.《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7.《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8.《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9.《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0.《舟山市普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主要内容
1.总体定位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的重要承载区,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海洋旅游胜地,群岛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
2.规划目标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凸显,城市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实现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海洋旅游胜地,群岛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的总体目标。
3.规划空间策略
保护优先,严守底线;陆海统筹,岛城一体;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彰显魅力。
4.落实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普陀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普陀区主体功能定位为城市化潜力地区,附加功能定位为海洋经济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
沈家门街道(含小干区块、登步岛、蚂蚁岛)、东港街道(含勾山区块、葫芦岛)为城市化优势地区;六横镇、展茅街道(含高新区东部区块)、虾峙镇和朱家尖街道(含白沙功能区)为城市化潜力地区。重点突出城市对于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功能,构筑海洋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加大要素集聚。
5.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形成“一城两岛群”总体空间格局。
“一城”即依托中心城区,环普陀湾打造普陀城市核心区,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
“北翼岛群”即依托普陀区东部岛链,强力打造北翼国际文化旅游休闲岛群。
“南翼岛群”即依托普陀区东部岛链,加快建设南翼现代海洋特色产业岛群。
6.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
(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到2035年,普陀区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不低于3802.76公顷(5.7041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05.49公顷(2.5582万亩)。
(2)生态保护红线
普陀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259245.43公顷。
(3)城镇开发边界
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6637倍以内。
7.农业空间
构建海岛特色的“带、环、片、点”耕地布局模式。
“带”即延续舟山岛中部山体山脚线与北部产城融合带、南部滨海花园城镇带之间形成的两条带状耕地布局区,普陀区在本岛的展茅、城北形成两处较集中的耕地布局区。
“环”即在桃花岛山脚平原地区形成环状耕地布局区。
“片”即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布局,规划建设多处“千亩方”“百亩方”耕地。
“点”即结合普陀区众多大小岛屿,在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外,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促进零散耕地连片化,形成与村庄布局相协调、有利耕作的小片耕地。
8.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两区、一廊,一带、多岛群”生态空间总体格局。
“两区”即筑牢沿海生态屏障,保护海洋生态基底,建立中部海岛生态区和东部海洋生态区。
“一廊”即锚固海岛生态空间骨架,贯通陆海生态系统,延续金塘岛-舟山岛-朱家尖岛市级山海生态廊道。
“一带”即重点保护普陀区东南部岛屿近岸湿地,构建近岸湿地生态保育带。
“多岛群”即以岛群为聚落,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桃花岛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斑块的保护。
9.海洋空间格局
将功能联系紧密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划分为陆海统筹的“岛群”,分别为舟山岛岛群、六横-虾峙岛群、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群、中街山列岛岛群、东部生态岛群。普陀区实施“岛群”主体功能分类指引,分为城镇综合发展、国际航运服务、海洋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态等类型,根据资源条件与空间特征,部分岛群采用混合主体功能综合指引,引导国土空间功能合理布局。
10. “一城、四镇、多点”城镇体系
规划构筑“1+1+3”的城镇体系,形成1个主城区,1个重点镇,3个一般镇的城镇规模结构。
1个主城区,包括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展茅街道、朱家尖街道和普陀山镇。规划优化环普陀湾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完善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对外链接辐射带动作用。
1个重点镇,即六横镇。是舟山市重点镇。规划定位为综合型城镇,清洁能源产业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甬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重点打造化工新材料高端发展引领基地、新技术研发产业联动创新基地、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先行基地。
3个一般镇,包括桃花镇、虾峙镇和东极镇。
11.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共建共享和满足居民多元活动需求为宗旨,结合城乡空间布局,构建“3+6+N”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3个地区中心。即东港、朱家尖和六横地区中心,强化专业服务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
6个街道/镇区级服务中心。以街道/镇为单位,规划建设2个街道级中心和4个镇区级服务中心,提升街道/镇区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服务能力。
N个村级服务中心。依托海岛渔农村设置,服务于本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12.用地用海结构优化
保护农用地、合理保障建设用地、优化其他用地。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存量为主、增存并举,推动新增建设用地与盘活存量土地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规划期间,耕地、林地、湿地、陆地水域基本稳定,园地因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减少,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总量小幅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村庄建设用地因村改居规模减少;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随着交通、水利等完善,用地规模小幅增加。
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空间,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合理保障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海,持续优化交通运输、渔业、游憩等海域功能。
13.城市重要控制线
重点蓝线包括县级以上河道、小(2)型及以上水库、城镇重要景观河道以及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其他城镇河湖水系。
重点绿线包括重要城市公园、重要滨水绿地以及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其他绿地。
重点紫线包括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控制线。
重点黄线包括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界线(包括县(区)级以上城市交通、给排水、环卫、电力、燃气、防灾、消防等设施)以及需要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的用地控制线。
重点橙线包括县(区)级以上重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以及需要重点保障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线。在重点橙线范围内不得侵占重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道路红线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结构性道路。
14.综合交通
(1)铁路网络
规划六横岛铁路支线及站点;研究预留白泉综合客运枢纽至东港海陆枢纽的轨道延长线。
(2)公路网络
规划定海至普陀高速公路、六横公路大桥。预留定海至普陀高速公路延伸至朱家尖岛的条件。
陆海统筹、优化完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部分岛际路线采用轮渡。“一横”普通国道网。 “一横”为国道G329舟山-鲁山公路(普陀段)。“一纵一环”普通省道网。“一纵”为省道S313普陀-宁海公路(普陀段)。“一环”为省道S308舟山岛环岛公路。
(3)航空网络
构建“1+2+X”普陀海岛低空航空运输网。以舟山普陀山国际机场为核心,完善舟山东极、舟山桃花2个通用机场,建设若干其他通用机场。完善直升机停机坪建设,加快研究水上飞机项目布局,积极探索桃花岛、东极岛等主要旅游岛屿之间及其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低空航空旅游线路。
(4)岛际交通网络
加强舟山岛(普陀片区)与普陀各岛群之间的交通联系。近岸型岛屿与本岛通过桥梁连接,接入本岛交通网络,增加舟山岛与朱家尖岛间桥隧连接通道数量。离岸型岛屿依靠水路和陆路进行交通连接,并以直升机航空交通为辅助。外围岛屿主要依靠水路进行交通连接,以直升机航空交通为辅助,并积极发展水上飞机。
(5)道路网络结构
舟山岛(普陀片区)规划形成“一主、六横、六纵”干路网结构。其中,“一主”为东西快速路;“六横”为勾山-东港北通道、芦塔线-兴港大道、新城大道-麒麟街、海天大道、东海西路-东海中路-东海东路、滨海大道;“六纵”为新驰路、天吴路、岭陀路、海莲路、海印路、海洲路-普陀湾隧道。
朱家尖岛规划形成“一环、一横、两纵”干路网结构。其中,“一环”为朱乌线、朱樟线、福利门路等道路共同组成的朱家尖环岛路;“一横”为香莲路;“两纵”为机场路、国道G329。
六横岛规划形成“一环、二横”干路网结构。其中,“一环”为台沙线、台涨线、杜庄至台门公路等道路共同组成的六横环岛路;“二横”为崇文路、孙干线。
桃花岛、虾峙岛、登步岛分别规划形成环状路网结构。
(6)公共交通系统
以岛际交通公交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模式多样化为目标,构建层次清晰、品质一流的海岛特色公共交通网。舟山岛(普陀片区)和近岸型岛屿以连岛工程为通道,形成公交快线、干线、支线、城乡线组成的常规城市公共交通四级网络,适时谋划轨道交通项目;离岸型岛屿和外围岛屿公交交通模式以水上巴士为主,通用航空为补充,兼顾公交服务和旅游双重功能。
(7)港口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两大港区总体空间格局,即六横港区、沈家门港区,以港区优化完善、资源整合提升为主。
(8)航道规划
落实市域“两干、三纵、三横”为主体的航道空间布局体系。规划形成四主两支航道体系,作为舟山港域航道空间布局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现有主航道为螺头水道、马岙主航道,支航道为福利门支航道的基础上,规划主航道条帚门航道、六横南和象山港主航道,支航道佛渡支航道。
15.市政基础设施
(1)给水工程规划
区域调配与本地水资源开发相结合,大岛成网、小岛多路径自给,实现一体化供水。中心城区围绕大使岙、沙田岙等水库联网联调,系统谋划骨干配置通道,构建“互联互通、互调互济”的优质饮用水供给保障体系。
(2)污水工程规划
逐步实现城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完善海岛渔农村污水管网建设,提升中水回用比例,形成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污水处理体系。
(3)雨水工程规划
综合运用排水河道、雨水调蓄区、雨水管道及雨水泵站等多种措施,完善雨水工程体系。规划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
(4)电力工程规划
构建区域联网为主、分布式为辅的多元低碳电源供给格局,合理开发风能、潮汐能、光伏作为补充电源。
(5)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形成“区域一体、多源多点、管网互通”的燃气输配系统供气格局,建立安全可靠、管理高效、城乡协调的燃气供应体系。
(6)通信工程规划
完善新型海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大幅提升“双千兆”网络的覆盖水平。
(7)环卫工程规划
构建和完善“镇(街)收集、县区(功能区)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6.防灾减灾
(1)防洪排涝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和完善沿海防潮体系、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中小河流堤防及上游拦蓄工程体系,提高城市防洪(潮)排涝能力。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海塘及水闸配套加固、屋顶山塘加固建设和水库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海塘安澜”工程。
(2)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建设用地布局应合理规避地质灾害易发区。针对现状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3)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措施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区级、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气象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智能化综合气象观测网,重点区域、陆域高风险区根据需要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优化海洋气象安全保障,统一规划建设船舶气象站,加强休闲渔业作业海区、各大避风渔港的气象监测。
(5)危险品生产储运防灾减灾措施
科学划定危险品生产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和缓冲范围。划定并严格管控六横、高新区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禁止在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集聚场所。
17.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构筑“一核、一廊、双片、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一核”即以普陀山为核心构建佛教文化保护核心。
“一廊”即海上丝绸文化遗产廊道,加强廊道内遗产资源的普查评估和水下文物遗址的勘探,抢救性保护舟山普陀段历史航线沿线的港口水道、宗教寺庙、地名航标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双片”即普陀山-朱家尖佛教观音文化遗产集聚片、六横-虾峙航运商贸文化遗产集聚片。普陀山-朱家尖佛教观音文化遗产集聚片重点加强佛教、观音和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普陀山岛、洛迦山岛、朱家尖部分区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展示,强化其作为佛教文化传承和展示利用的重要空间载体;六横-虾峙航运商贸文化遗产集聚片重点加强海商、航运文化的保护展示,加快双屿港和虾峙门水道海域水下文物的勘探和保护,全面建设融合海上丝绸文化元素的展示利用项目。
“多点”即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一般文物、历史建筑、海防遗迹、水下文物等。
18.公共开敞空间
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海岛特色的城乡公园体系;构建“海洋风情、山海融通”的绿道网络。遵循“大岛成网,小岛环通”的总体原则,形成由“海线”“山线”“城线”共同组成的城乡游憩慢行网络,在舟山岛、小干马峙岛、鲁家峙岛、朱家尖岛、六横岛、桃花岛、虾峙岛等人口集中的大岛设置“环岛”“环山”“融城”的多层次绿道网络,结合城乡蓝绿空间系统共建。
19.海岛风貌塑造
(1)群岛整体风貌
营造具有“十里渔港,山海岛城”风韵的群岛整体景观风貌,强调“观音、渔港、老城”等文化基因,塑造“海天佛国、渔都港城”的特色形象。
(2)打造四大风貌特色区
构建形成普陀山-朱家尖观音文化、东极海岛文化、桃花海岛文化、六横海岛文化等4处文化风貌魅力特色区。
(3)塑造特色景观通廊
强化重要生态廊道的控制,将山海景观融入城市绿带、村庄田园格局中;重视特色廊道的建设,控制沿线城市界面和滨水界面;加强山海视线通廊,强化岛屿之间的互望与互动。
四、解读机关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普陀分局
联系方式:0580-303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