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网络空间:网络有害信息的危害 与治理路径
发布日期:2025-04-02 09:4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政策法规科、行政审批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大量有害信息,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当前,我国网络有害信息传播呈现出形式多样、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虚假新闻、网络诈骗、色情低俗内容、网络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不仅损害了个人权益,还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深入分析网络有害信息的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网络有害信息的危害

一是损害个人权益,引发社会恐慌。网络中的虚假新闻和谣言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损害公众利益。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网络上流传的“双黄连口服液可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信息,导致多地药店出现抢购潮,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对公众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此类信息往往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公众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容易轻信并转发,进一步扩大了负面影响。

二是助长网络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网络有害信息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2021年某地警方破获的一起网络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虚假投资平台发布高收益信息,诱导受害者转账,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此类诈骗信息不仅给受害者造成经济损失,还严重破坏了社会信用体系。此外,网络有害信息还可能被用于煽动暴力、传播极端思想,威胁国家安全。

三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社会未来。网络有害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尤为严重。2022年某地一名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内容,模仿游戏情节对同学实施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此类低俗、暴力内容不仅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

二、应对举措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有害信息的界定标准和处理程序。同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提高对传播有害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

二是加强技术监管,提升信息过滤能力。加大对网络信息监管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对有害信息的自动识别和过滤能力。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信息监测平台,实时监控网络内容,及时发现并处理有害信息。同时,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和应用先进的内容审核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

三是强化公众教育,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加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可以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渠道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和防范知识。此外,还可以建立网络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有害信息的举报和监督,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