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
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3-23 08:3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属功能区管委会,区属有关单位:

《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舟山市普陀区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3日


《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
















目录

前言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二)重要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二)自然概况

(三)资源概况

(四)经济社会状况

(五)生态环境状况

三、实践创新基地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实践创新基地探索进展与成效

(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三)现有绿色转化的典型案例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建设指标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

(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三)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四)呵护绿水青山海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五)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推动绿色惠民富民

(六)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实践创新基地稳步发展

六、重点工程项目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强化资金保障

(三)强化科技支撑

(四)强化监督考核

(五)强化宣传教育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阐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部署、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途径和核心要义。生态环境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组织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丰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有效实践模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生态环境部先后四批在全国范围内表彰命名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索和实践创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批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

普陀区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深水港口资源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经济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普陀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头等大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海上花园会客厅”中心目标,抓实抓牢“大湾区”“大花园”和“幸福普陀”建设等重大载体和平台,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省首批10家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区、“中国最美海岛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出了一条经济绿色发展、生态持续改善的新路。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普陀区委区政府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相关要求,结合浙江省、舟山市关于实践创新基地工作安排,组织编制了《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基准年为2020年(部分数据采用2019年),目标年为2023年,范围为普陀区行政区域,面积672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69.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58.6平方公里。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在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普陀区考察时就指出,要不断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渔业,做大做强水产养殖和深精加工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运和海洋旅游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普陀应着力高标准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构建绿色转化通道,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努力成为我省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

普陀区以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海上花园会客厅”中心目标,抓实抓牢“大湾区”“大花园”和“幸福普陀”建设等重大载体和平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特色生态品牌,引领全民绿色行动,推进普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势头初见成效,2018年普陀区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验收,2019年10月获得省政府命名;2019年11月,普陀区又进一步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富有普陀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示范创建之路。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如何在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一新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成为摆在普陀人面前的一道现实抉择,也考验着普陀人在新时期如何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政治智慧。

编制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实践创新,正是普陀区委区政府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它将为今后一个时期普陀区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要意义

1.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把“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开展实践创新,就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

加快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普陀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行动,对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普陀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普陀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环境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民生福祉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评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区,大花园典型示范县。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目前普陀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两大动能就是陆海统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创新赋能推动产业进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将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范围推进普陀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加快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3.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大载体

开展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不仅能够有效推进普陀区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推动普陀因地制宜,立足海岛特色,发挥海岛优势,做深做好绿色转化文章,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海陆统筹、山海城乡一体的海上花园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海洋经济新高地,更能为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岛地区,创新海洋绿色发展机制,探索海洋海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先期实践经验。致力于打造我省展示 “重要窗口” 海岛风景线,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推进绿色转化的普陀模式,对于海岛地区向海发展、创新用海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

普陀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全区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共有大小岛屿455个。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的 T 字交汇处,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深水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是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重要海上门户和江海联运枢纽,普陀全面融入上海、杭州3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2.行政区划

全区包含5镇4街道3个管委会(普陀山镇、六横镇、桃花镇、虾峙镇、东极镇、沈家门街道、东港街道、朱家尖街道、展茅街道)。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39个,渔农村村民委员会85个,户籍总人口31.37万人。面积672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69.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458.6平方公里。

(二)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

舟山群岛地质构造属闽浙隆起地带的东北端,是浙江境内天台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入海的出露部分,为海岛丘陵地貌。岛屿与陆地兼具丘陵山区和沿海平原的特点,主要大岛丘陵起伏,多小盆地,滨海小平原狭窄,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山脊或分水岭相隔,形成一丘一岙的地形,小岛大多一岛一丘。

2.水文水系

普陀区四周濒海,地表水系不发育,多源自丘陵腹地,呈放射状蜿蜒入海。水系受海岛规模影响,流程短,汇水面积小,受暴雨影响,水位暴涨暴落。海岸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潮,潮流以往复流为特征,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

3.气候特征

普陀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5℃,年均降水量为1292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2133.7小时,季风明显,秋冬季多偏北风,春夏季多偏南风,7、8、9三个月时有台风,年平均风速4.2—5.7米/秒。

4.土壤植被

普陀区土壤分属红壤、粗骨土、滨海盐土、潮土、水稻土和新积土6个土类、16个亚类、33个上属、66个土种。红壤、粗骨土分布广泛,面积最大。普陀区诸岛植被划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的“浙、闽山丘,甜精、木荷林区”。现有的丘陵山地植被常见的有枫香林、栓皮栎林、白标林及其萌生灌丛等,地带性植被除少量分布广泛的青冈林、苦精林外,还零星分布着海岛特殊地理气候条件造就的海岛特色浓郁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

(三)资源概况

1.水产资源

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资源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资源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捕鱼类。

2.生物资源

普陀山水灵动、生态环境优美独特,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达到83.0,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陆生野生动物26目70科216种,海洋生物1100余种,拥有黑鹳、黄嘴白鹭等珍稀野生动物;有木本植物104科386属1300余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普陀鹅耳枥及滨海特色明显、具有区系特点的名木古树。

3.港口资源

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多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虾峙门国际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

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沈家门渔港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

4.旅游资源

普陀区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资源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

(四)经济社会状况

1.经济发展状况

2020年,普陀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5.7:25.1:59.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因疫情影响旅游总收入下降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0.3%,港口货物吞吐量9250亿吨,比上年下降13.5%,修船业实现规上产值增长53.2%,远洋渔业产量全省占比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12%,基本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海洋产业体系。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13.98万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2.03万美元,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12元,比上年增长4.2%。

2.社会民生

2020年,全区新增城镇就业38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新增养老床位20张,新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为老助餐服务覆盖面达75.6%。在全市率先实现幸福社区全覆盖。2020年全区拥有幼儿园32所,中小学20所,有8个文化馆所,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2家,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通过首批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认定。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63个,医疗床位数1876张,卫生技术人员2765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100%。

(五)生态环境状况

2020年普陀区森林覆盖率达53.4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达到83.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1天,AQI指数优良率达98.3%,PM2.5年平均浓度16μg/m3。全区4个市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为Ⅰ类的断面1个,Ⅱ类的断面3个,断面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达标率100%。2个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2个重要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断面,达标率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3.1dB(A),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5.1dB(A),均达到国家控制要求。

2020年普陀海区共实施监测面积8394平方公里,其中,一类海水占比23.7%,二类海水占比50.9%,三类海水占比6.3%,四类海水占比19.1%。根据2020年舟山市普陀海区近岸海域水质富养化程度检测评价结果得知:普陀海区富营养化指数为0.89,远低于嵊泗、岱山和定海海区;按面积统计,近岸海域水体74.6%为贫营养状态,12.7%为轻度富营养状态,12.7%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全区总体处于贫营养状态,近年来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提升。

三、实践创新基地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实践创新基地探索进展与成效

1.坚持陆海兼治,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着力夯实绿水青山基础

一是以“治水治污大会战”为龙头,全面开展陆域环境治理。沈家门生物园区块、浦西工业区块、展茅工业园区3个工业集聚区、东港浙能蓝庭小区城镇生活小区和东极镇、白沙管委会2个镇街“污水零直排区”完成建设任务,小干、桃花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实施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51%。虾峙沟头井、六横晨源养殖场完成省级美丽牧场创建,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比率达到100%。全域消除垃圾河、黑臭河和131处劣Ⅴ类小微水体,顺利创成全省“清三河”达标县,2018年捧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二是以“蓝色海湾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修复。实施“舟山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方案”,在沈家门、鲁家峙、小干岛等区域,清理海湾海底淤泥352万方、截流陆源入海污水管网3.5公里、恢复生态湿地15.05万平方米,完成红树种植约10万株,建设滨海生态廊道8.7公里、海岛生态公园3处,岸线整治修复长度达到6.14公里,蓝色海湾整治总投资达到7.3亿元。三是以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设立海洋保护区、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建设人工藻场等综合性措施,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建立了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18.4平方公里。积极推进白沙岛、东极海岛整治修复及桃花岛海洋牧场等项目,周边海域建设人工鱼礁10万空立方米,成功创建普陀国家级海洋公园。设立了舟山渔场产卵场保护区,近三年,在伏休期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梭子蟹、大黄鱼、黑鲷、海蛰等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4.87亿单位(尾、只、粒),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四是以生态安全为保障,有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陆域和海域生态空间,全区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7.84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218.4平方公里,划定以海洋公园、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255.63平方公里;积极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开展生态公益林保护、森林扩面提质和水土流失治理,建设珍贵彩色健康森林5900亩,栽种珍贵树10万株,完成水土流失治理0.9平方公里。

2.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特色生态品牌,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一是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旅游文化业发展。成功创建浙江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欢乐海洋大世界、观音法界、白沙“陌领•佑舍”等项目加快推进。引进影视文化企业127家,获批省级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县(区)。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普陀山、朱家尖风景名胜区和沈家门渔港小镇荣获5A、4A级景区,桃花镇跻身省旅游风情小镇。舟山群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海岛旅游博览会、观音文化节、东海音乐节、佛茶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城市活力日益彰显,获评“中国最美海岛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二是以绿色品质引领渔农业发展。实施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重点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控、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海洋捕捞升级改造、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型流通业态、打造“特色渔村”等产业转型关键环节,远洋渔业优势持续放大,2020年远洋捕捞产值42.95亿元,增长6.05%,金枪鱼加工量占全国60%。积极推行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创新中心落户普陀。新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普陀佛茶”作为舟山市唯一品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全区共有渔家乐休闲基地、民宿300多家,白沙岛被国家评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兴业”牌和海洋渔业公司的“明珠”牌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虾峙镇东晓社区村河泥漕股份经济合作社被评为“浙江省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三是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舟山自贸试验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波音项目、中石化全球船供油总部先后落地普陀,增强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动力;用绿色产业政策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出台《推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绿色修造船业转型升级,采用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进行水产行业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基因测序、健康辅具、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肽等健康产业发展,2020年水产品精深加工率达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9.2%。

3.坚持共建共享,提升民生福祉,把打造“海上会客厅”作为生态建设的重大工程

一是落实《海上花园城-普陀分区规划》《普陀区大花园典型建设实施方案》,以打造品质海上花园客厅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美化提升工程,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和城中绿岛,提升现有公园绿化景观配置,完成了重点河道景观绿化。推进沈家门、鲁家峙、勾山、东港以及展茅等区域城市道路建设与绿化,实施海天大道普陀段入城口重要节点景观亮化工程,打造优美壮观、富有特色的海岛城市夜景。大力推进东港莲花洋公园、鲁家峙红石体育公园、江湾公园、青龙山公园入口等4个城市公园建设与改造,启动中央山体公园建设,构建点线面多层次、多元化独具特色的海岛公园体系,打造城市美丽风景线。二是扎实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围绕“沈家门—东港”普陀本岛核心发展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描绘滨海天际线,打造活力湾区。以内湖商圈、半升洞滨海商业街区、国际水产城为中心,构建海上花园会客厅核心板块,打造若干个“城市客厅”。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实施城中村、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逐步改善老城区品质面貌,完成沈家门老旧小区改造,普陀成为全省首批10家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区。三是深化美丽渔农村建设,开展整洁田园、整洁村庄专项行动。坚持以点带面、整街整镇和点线面片相结合,全域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筛选打造一批自然生态好、村庄风貌佳、文化底蕴深、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潜力的渔农村,实现美丽海岛精品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进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打造了以展茅街道为代表的普陀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建成了可体验的农夫生活、绿有机的健康生活、觅乡愁的乡土生活、逛田园的清心生活、枕星空的乡居生活等田园乡村生活主题,积极倡导“梦想田园生活家”的乡村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了建好一个村庄,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4.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把体制机制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美丽普陀建设考核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评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权重比例提高到25%;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体系,开展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连年对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审计。二是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2015年和2018年开展全区绿色GEP核算,逐步建立体现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优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创新多部门生态环保协同管理机制。以建章立制为手段,完善中心渔港船舶污染防治制度体系。2018年,颁布实施《沈家门渔港水域船舶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沈家门渔港港章》,成为《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Ⅴ修正案生效以来,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层面制定的渔港水域污染防治管理规范性文件,确立了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要责任主体、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模式,实现港区漂浮垃圾及船舶污染物接收、清运、处置行为规范化管理。四是建立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逐步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以挂牌出让方式,开展海域使用权有偿使用,优化海域资源配置,推动海域使用权流转。五是建立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行环保电子地图,细化设立监控点位731个,实现重大环境风险和重点污染源监控全覆盖。探索建立新型生态环境服务咨询体系,助推企业绿色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1.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普陀全区上下的共同价值理念。如今的普陀生态环境持续优良,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靠科技创新、靠优良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共同追求和共同价值理念。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普陀区迎来全面推进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机遇期。普陀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我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舟山群岛新区的桥头堡和主阵地,也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区块。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普陀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海洋经济优势将更加凸现,为普陀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进一步加速普陀新兴海洋经济、生态产业和旅游服务业获取更强劲的发展动能,为普陀的绿色转化提供了根本保障。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态势已经确立,尤其是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为普陀区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普陀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步入稳步改善、好上加好的良性改善通道,已经成为我省大花园建设的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随着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深入推进,普陀区高水平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将更加扎实,亮点特色将更加凸显。

2.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绿水青山”保护仍存在一定短板,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旧严峻。由于海岛城市特殊地理条件限制,目前普陀区土地开发强度较大,滩涂围垦、岸线开发、向海发展面临较大的生态保护压力。同时受杭州湾入海口污染影响,近岸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现象突出,城市河道治理和修复、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进度仍需加快,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固废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提升,水产品加工、船舶制造和修理、沿海石油储备及海上运输等涉海产业面临较大的治理和监管压力,经济生态化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还需加快推进。

生态文化体系还较为薄弱,生态文化尚未发挥全面引领作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全力参与。目前民众生态意识已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体系构建,企业、公众选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开展阶段,尚未打造出一整套能体现普陀特色、反映普陀亮点,能充分融合海岛文化、海洋文化、佛教文化、自然文化等特征,凸显陆海和谐、人海和谐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有待全面打通。尽管近几年普陀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呈现了一批典型的案例和示范项目,但全域海洋环境整治、全行业绿色转型、全域旅游、全域美丽城镇建设还正在推进,绿色转化的成效有待进一步释放。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也尚未真正实现体系化、制度化。

(三)现有绿色转化的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普陀区依托良好的独特海岛生态禀赋,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生态旅游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普陀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保存有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旅游业一直是普陀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以前普陀的旅游仅仅停留在个别景区的观光游,旅游内涵单调。2016年,普陀入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新一轮旅游变革升级战应势而谋、乘势而上,秉承“产城融合、景城共生、主客共享”理念,普陀围绕“锻造精品、补齐短板”的实施目标,系统实施“1155”工程,凝聚全民力量,从以往单纯的景点游逐步转变为多元化全域生态旅游,将一个个零散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点绿成金”,充分释放全域生态活力。2019年普陀区旅游总收入增长14.9%,旅游综合收入对全区GDP贡献逐年增加,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8%,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高居全市第一,旅游对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贡献率分别为16.84%和16.3%。先后获得“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表彰和首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命名。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重要支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普陀得到生动探索与实践。

典型案例2.“蓝色海湾整治”,擦亮沈家门渔港金字招牌,天然渔港耳目一新,成为东方渔港风情“金名片”。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的东南部,是一处天然避风良港,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开港600多年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集海洋渔业、水产加工、港口贸易、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2003年被列为国家级中心渔港。近年来,全面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在沈家门、鲁家峙、小干岛等区域,清理海湾海底淤泥352万方、截流陆源入海污水管网3.5公里、恢复生态湿地15.05万平方米,完成红树种植约10万株,建设滨海生态廊道8.7公里、海岛生态公园3处,岸线整治修复长度达到6.14公里,形成了独特的海岛渔港生态景观和生态经济带。好生态孕育好产业,充分利用渔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多元化生态渔港,守护“绿水青山”。展特色扬长处,以国际水产城、夜排档为载体形成“生态+”产业链,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融合渔港、渔村、渔街、渔市、渔业等“五大元素”,重点发展渔都风情、渔乐休闲、渔鲜美食、渔贸体验、渔港文化五大主题,构建集度假、美食、渔贸等功能于一体的东方渔港经济带,打造了东海旅游的金字招牌,不断提升经济价值,促进富民惠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典型样板。

典型案例3.加强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海洋资源的“金山银山”,成为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

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位于普陀区东北中街山列岛及其附近海域,面积为218.4平方公里,保护区共有151个岛礁,其中庙子湖岛、青浜岛、黄兴岛、东福山岛和西福山岛为五个住人岛,主要将海洋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生物、鱼类资源与渔业生态环境、鸟类、岛礁贝藻类资源五大类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2016年舟山市人大以普陀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为重点,通过了《舟山市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地方立法。近年来,中街山列岛通过多重关口狠抓绿水青山守护,一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修复能力,2011-2019年在保护区海域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卵和幼体等9个品种的增殖放流,共放流1.34亿尾(个.粒),其中标志恋礁性鱼类超过9万尾。开展人工礁体投放,在东极海洋牧场(南葡岛、北葡岛)之间内共投放鱼贝藻复合礁、人工海藻礁等各类礁体共16012个,形成6.6万空立方米。开展海藻场建设,通过绑苗法移植大型藻类共计419.2万株,其中羊栖菜189.4万株,海带149.2万株,鼠尾藻80.6万株;保护区海域建设完成6个海藻场,总面积为650亩。二是统筹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完善海钓布局,将娱乐钓、休闲钓、生产钓等进行优化布局;制定养殖规划,对适宜养殖的海域进行了科学规划,养殖活动规范有序,为国家留住了重要的生态财富,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海洋样板。

典型案例4.绿色生态孕育多彩田园,普陀田园综合体力促产业融合,开拓美丽经济新领域,实现绿色富民。

普陀展茅街道有着丰富的山林和农业耕地,依托山海相依的海岛田园风光,勇于改革,积极发展创意农业、特色农业,探索农业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新途径,积极实施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以产业融合驱动,占领生态“高地”,提升绿水青山价值。以依托优良生态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让田园综合体“落地生花”、“点绿成金”。以制度创新推进产业振兴强村富民。普陀田园综合体已形成美丽海岛自在田园的各类“稻梦空间”700多亩,呈现春赏油菜夏问莲,秋收稻香冬品莓,绿色田野、青青河道,成为远近闻名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经过近两年的建设,项目所在地展茅街道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000万元,同比增长114%。农民实现多方增收,完成3000亩农田集中流转,1600户农户获得三年土地流转租费和青苗补偿费共950万元,田园综合体力促农区变景区,田园变花园,农民变股民,打造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农业样板。

典型案例5.武侠文化与秀美生态相得益彰,桃花岛吸引侠骨柔情武侠迷,打造修身养性胜地,走出生态富镇、旅游强镇的乡村振兴之路。

桃花岛地处东海,气候宜人,峰峦起伏,山海云雾,植被覆盖率75%以上,俨然是一个海岛植物园。30年前,岛上没有民用码头,进出岛仅靠一艘木船借军用码头停靠,因交通不便,鲜有游客来此,经济较为落后。2004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桃花岛调研时,提出要“弘扬好金庸武侠文化”。近年来,桃花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强化探索创新,以“金庸武侠文化”为驱动轮,围绕“桃花侠岛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生态与武侠文化融合的休闲旅游产业。一是巧搭台唱响戏,让金庸武侠文化在岛上扎根、发芽、开花,打好旅游金名片。在桃花岛上相继取景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等多部金庸武侠影视剧,桃花岛也借此真正打响金庸武侠文化的旅游品牌。二是武侠金名片倒逼乡容镇貌改观。武侠文化的宣传和全域旅游的开发持续提升桃花岛的知名度,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桃花岛深化绿水青山守护,做实守护基础工作,生态持续向好。三是借助武侠东风融合农业发展。桃花岛草木丰盛,植物种类繁多,在国内享有“海上植物园”美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借助武侠文化的经济推动,桃花岛农旅融合,贯通“三产”发展,同时优扶小农经济,做精特色农业。2007年桃花岛成为继普陀山后又一个国家级4A景区,被旅游、文化、农业等部门评为中国最具浪漫气息的影视基地、省十大最具吸引力旅游景区、省有机茶生产基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浙江省旅游强镇等荣誉称号,走上了生态富镇、旅游富镇的乡村振兴道路。

四、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绿水青山保护和金山银山转化两大核心要务,陆海统筹,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与绿色发展“两轮驱动”,以生态赋能经济化、以创新赋能产业绿色化,全面构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生态产品供给、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品牌打造、长效机制保障“六大建设体系”,高质量推进普陀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打造高质量海洋经济链群,高标准建设全国实践创新基地,谱绘高颜值海洋生态画卷,打造陆海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普陀模式、普陀样板。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指引,全面融合生态经济化、经济绿色化两大动能,加快打通绿色转化通道,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2.统筹推进,突出重点。海陆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生态建设,突出重点,努力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模式。

3.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实践创新,加快破解生态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完善绿色转化的体制机制,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若干领域先行先试。

4.富民惠民,共建共享。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强化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美丽渔农村振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全域旅游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惠民富民。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能动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三)总体目标

通过制定实施本方案,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加丰厚,绿色转化成效显著,转化机制基本建立,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国海岛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样板地。具体目标如下:

1.绿色发展环境基础更加坚实。到2023年,全域地表水水质全部优于Ⅲ类水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96%以上,PM2.5平均浓度力争控制在 18微克/立方米以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5%以上,基本达到“无废城市”标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EI)继续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53.44%以上,湿地保留量为 27.4万亩,湿地保护率9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5.59%。

2.绿色转化成效更加鲜亮。到2023年,全区生态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全面提升,绿色转化的经济产值实现大幅提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规模总量实现稳定增长。

3.绿色转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23年,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绿色转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生态补偿、生态环保投入等制度进一步健全。

4.生态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到2023年,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文化建设,以海岛佛文化、渔俗文化、海岛自然文化为特色,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海岛文化”品牌形成较大影响力,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力争达到95%以上。

(四)建设指标

结合“两山指数”评估指标及普陀海岛特色指标,设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具体见下表1。


表1普陀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指标

领域

类别

序号

指标

现状值

目标值

2020年

2023年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8.3

持续向好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100

10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无监测要求

探索开展监测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无污染耕地

达到上级要求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无污染地块

达到上级要求

生态

状况

7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83.0

8

森林覆盖率(%)

53.44

保持稳定

9

物种丰富度

野生动植物2616余种

保持稳定

10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Km2)

陆域红线17.84

海域红线218.4

不减少

11

自然岸线保有率(%)

75.59

不下降

12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亿/ Km2)

0.11

稳定提高

推动绿色转化

民生

福祉

13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33.4

稳定提高

14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54412

65000

生态

经济

15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2.02

稳定提高

16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5.3

稳定提高

17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82.8

稳定提高

生态

补偿

18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2.83

稳定提高

社会

效益

19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提升

20

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

88.11

稳定提高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

创新

21

实践创新基地制度建设

初步建立

建立实施

22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初步建立

建立实施

23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建立实施

实施

资金

保障

24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4.28

>4.5

注:第12项为2018年数据。带*项均为2019年数据。











五、重点任务

(一)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守住绿水青山

1.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着力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底线、自然保护地为基本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2.建立陆海一体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两级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推动形成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3.严格生态空间准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生态空间准入的基本依据,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快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并进行实时监控。(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4.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以本岛立门户、群岛强关联、离岛凸特色的空间策略,逐步打造形成以中街山列岛旅游发展样板区,本岛滨海休闲都市带,桃花岛、白沙岛等若干个文化旅游主题岛,双山岛、葫芦岛等若干个特色旅游小岛为主要格局的“一城耀眼·群岛璀璨”海岛公园发展体系。塑造东极“逐梦度假岛”、桃花“浪漫仙境岛”,蚂蚁“红色记忆岛”、虾峙“海味生活岛”、登步“零碳生活岛”等主题品牌。(区文广旅体局、区发改局)

(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1.加快近岸海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以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为核心,建成海洋牧场,持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岸线保护与修复,保持自然海岸线比例不降低,到2023年,全区自然岸线保有率75.59%以上,有效保护海岸线的自然属性和海洋原始景观。实施“增殖放流修复渔场行动计划”,每年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梭子蟹、大黄鱼、黑鲷等各类海洋水生生物苗种0.8亿单位以上。(区海洋与渔业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调查项目,推进以自然保护地为主的湿地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重要区域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建立海岛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严格实施休(禁)渔制度,控制近岸捕捞强度,合理划定禁渔区和保护区,对鱼类等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普陀区域内物种丰富度得到稳步提升。(区海洋与渔业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3.积极开展滨海生态走廊建设。实施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工程,优化生态环境与森林景观。到2023年,抚育面积达到3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达到26万亩,沿海防护林体系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与森林景观显著优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3.44%以上。加强湿地资源保护、重点开展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桃花大深水滨海省级湿地公园、沈家门十里渔港等湿地的保护,全区湿地保留量超过 27.4万亩。(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海洋与渔业局)

(三)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1.优化绿色产业体系与布局。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整体构筑“2+5+X”普陀特色产业体系,实施普陀区绿色修造船技改提升项目,推进小型修造船企业整合提升,打造国际一流的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实现绿色修造船业转型升级,开展水产行业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实施海欣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及海洋肽制造项目等项目,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肽等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绿色海上大数据基地建设,开展数字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发展等专项行动。以城西区块和海洋生态创新谷为本岛轻型制造业集聚区,布局水产品精深加工、智能化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新能源开发利用等产业。以六横小郭巨围垦区、虾峙金钵盂等区块为离岛重型制造业集聚区,布局船舶修造、海工装备制造、高端船配制造、LNG新能源储运及其他高端临港工业产业。(区经信局、区发改局、经开区管委会)

2.创建“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创新中心。以白沙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桃花岛海洋牧场建设为示范,推进传统捕捞渔业向休闲渔业服务产业转变,提倡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利用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控,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打造“特色渔村”等产业。(区海洋与渔业局)

3.加大对生态、绿色、景观农业的支持力度。做好集精品农业示范、乡村旅游、宜居宜业康养、农民增收标杆于一体的展茅街道、桃花镇小桥头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业“三名”工程,大力支持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提升观音杨梅、观音水仙等“佛”字系列农产品知名度,到2023年,打响“普陀佛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改造提升10个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500亩蔬菜基地。(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体局,相关镇街管委会)

4.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提升普陀旅游品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旅游目的地。打造海洋都市旅游活力湾区。依托沈家门渔港优势,开发渔港夜游、创意体验等旅游产品,集聚人气、带动商气,焕发“活水码头”新活力,再现千年渔港繁华。依托旅游商贸服务配套,做精酒店、美食、文旅夜市板块,形成东港高品质文旅消费集聚区。依托美丽海岛田园综合体,激活传统渔农文化资源,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建成田园休闲旅游示范地。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品质岛群。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持续开发东极、虾峙、桃花、白沙、蚂蚁等旅游主题岛,加快建设一批和美小岛。完善海岛旅游配套,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传统海岛观光游向中高端休闲度假游转变,打响跳岛观光、红色研学、康体养生、运动休闲、旅居度假等普陀海岛旅游金名片,形成海底、海面、海空的立体化海洋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山海岛群皆可观光、春夏秋冬皆可畅玩”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区文广旅体局、相关镇街管委会)

(四)呵护绿水青山海洋,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打赢蓝天保卫战,保持空气质量领先地位

(1)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LNG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加快城镇配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推进建成区生物质锅炉改造或淘汰,完成天然气锅炉改造任务。推动能源和消费总量“双控”目标完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燃煤设施新批项目的准入规定。制定实施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区发改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2)深化工业废气治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和船舶修造、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废气深化治理,加强无组织排放管理。2023年完成船舶涂装、化工、储运、移动源 VOCs专项整治,确保涂装、化工行业 VOCs较2019年减排 40%,储运行业 VOCs减排 15%。(区生态环境分局)

(3)加快绿色港口建设。进一步推进岸电工程建设,完成客运泊位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建设。强化船舶排放控制区监管,严格落实船舶靠岸使用岸电或低硫燃油的要求,到2023年,岸电或低硫燃油监管范围覆盖全区各主要港口及锚地,船舶进入普陀区行政区域内均使用硫含量≤0.5% m/m的燃油或者采取岸电、使用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等替代措施。(区港航分局,区海洋与渔业局)

(4)推进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加强工业臭气异味治理,建立臭气异味企业清单。加强垃圾、生活废弃物臭气处理,提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恶臭治理水平。加强水产品运输车辆沿途抛洒滴漏监管,督促指导相关企业落实车辆防漏设施。(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2.深入实施碧水行动,着力打造普陀蓝色海湾

(1)“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分类推进工业集聚区、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内雨、污水收集系统完备,雨、污管网布置合理,纳污处理设施与污水产生量匹配的要求,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2.0版建设,工业园区内所有入河入海排污(水)口完成整治。小餐饮、小宾馆、小洗浴、小作坊、小修理(洗车)、农贸市场、沿街店铺、企事业单位等城镇其他可能产生污水的行业,做到雨污分离,达标排放。产生油污的服务性行业,污水按规范设置隔油池预处理设施。到2022年,4个镇(街道)创成“污水零直排区”;排查修复50个生活小区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区生态环境分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住建局、区治水办)

(2)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展茅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开展污水管网底账、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排摸工作,统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到2021年,完成经开区5000吨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23年,完成沈家门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经开区管委会)

(3)推进污水再生水利用。加快中水回用项目规划,优先选择用水量大、水质要求相对不高、技术可行、综合成本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用水途径,重点用于耗水量大的企业和城市景观用水,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到2023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

(4)着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快重要饮用水源水质提升综合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芦东水库、应家湾水库和重要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沙田岙水库、大使岙水库共5座水库水质提升综合治理工程。到2023年,确保全区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保持100%。按照《舟山市渔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渔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渔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相关镇街管委会)

(5)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继续强化美丽河湖迭代升级,统筹堤岸生态化改造、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农村水系连通、幸福河湖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推进“幸福河湖”工程,2021年,完成1条3公里省级美丽河湖创建。(区农业农村局)

(6)深化“蓝色海湾整治”。以提升港湾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全面开展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强化直排海污染源监管,实现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有效管控入海排污量,全区船舶集中停泊区域建成规范配置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的接收存储设施,建立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加强入海溪闸治理,对主要入海溪闸实行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到2022年,渔港水域污染防治管理延伸至全区所有渔港水域,入海排污口排放达标率达到93%以上。(区海洋与渔业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7)加强水产养殖生态化治理。制订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依法落实管控措施。实施水产养殖生态化改造,积极推广应用渔用配合饲料,创建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以南美白对虾反季节温室养殖、三疣梭子蟹健康生态养殖为重点,加强水产生态养殖监管。强化对重点养殖区登步、六横、桃花等地的大棚养殖单位和围塘养殖的尾水排放监测。(区海洋与渔业局)

3.全面落实净土清废行动,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按计划实施农用地土壤和农产品样品的采样、制备、流转和测试分析,加强农用地土壤详查的全程质控管理,汇总评价测试分析结果,基本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查明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按要求完成重点企业的基础信息调查、地块环境风险筛查工作,重点掌握船舶修造、化工、油品储运等重点行业生产企业用地和关停企业原址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

(2)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统一部署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监测网、农田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和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逐步形成全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在重点企业用地方面,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国控监测点位布设,2022年底前风险监测点位基本覆盖全区所有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立“常规+特征”的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物监测指标体系。(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

(3)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对重点农用地污染超标点位和区域,开展全面排查污染来源,对农用地土壤环境存在污染的工业企业,依法督促其限期落实阻断污染物扩散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淘汰产生污染物生产工序、实施关停搬迁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病死动物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深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到2023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和处置率分别达80%和90%,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率达80%。以省市县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涉重金属企业名单、污水处理厂名单为基础,加强现有21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4)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重点行业中关停、搬迁和淘汰等企业原址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确定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等级,形成动态更新的全区污染地块名录,制定实施污染地块开发管理办法。加强城乡规划、土地收储和供应、项目选址等环节审查把关,防止未按要求调查评估、环境风险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复不符合要求污染地块被开发利用。(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

(5)全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严格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推进油泥无害化处置利用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海上船舶产生的油污水、含油废物等危险废物的管理,完成积存含油废物处置,推动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到2023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稳定达到100%,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和安全处置实现全覆盖。加快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制。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面完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按任务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全区所有乡镇街道、村庄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堆放)场完成整治和修复。(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卫健局,相关镇街管委会)

(五)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品牌,推动绿色惠民富民

1.深入挖掘特色海岛生态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弘扬生态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海岛宗教信仰文化和渔猎文化、渔俗文化、海鲜文化等“渔文化”特色,展现普陀人民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灿烂文化结晶。倡导“人海和谐”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文化与海岛特色文化的全面融合,强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区文广旅体局)

2.推进海洋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系统研究整理普陀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实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整合构建体现普陀特色亮点的海岛生态文化体系。加快推进以渔文化、佛教文化等为核心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文化创意业、海洋影视制作业、海洋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打造“海洋国际影视城”。(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

3.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等保护工作,研究制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具体措施,做好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做好“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渔民传统竞技”“渔工号子”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培养传承人、创建传承人工作室、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文化节,探索非遗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举措,促进民间艺术与生态文化的融合。(区文广旅体局)

4.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宣传。谋划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海洋生态文化博物馆、宣传馆、海洋生态文化主题公园、海洋民俗文化风情园等。通过制作高质量海洋生态文化专题片、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对公众的海洋生态文化宣传。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举办海洋生态文化讲座,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传承弘扬海洋生态文化。(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教育局)

5.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理性消费,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的住宅装修。全面倡导绿色出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鼓励城乡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区委宣传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

(六)健全保障机制,推动实践创新基地稳步发展

1.建立保护“绿水青山”的约束管理机制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职责职能,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个方面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考核权重,逐步建立“两山指数”评估统计体系,并将其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2023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性指标,对没有完成并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严重破坏的,予以严肃追责。(区委办、区审计局、区纪委、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分局)

(2)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制度。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登记体系,形成生态资源总价值。到2023年,每年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和价值估算(绿色GEP核算),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实行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对围填海面积实行约束性指标管理。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发改局、区纪委、区生态环境分局)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用海生态补偿意识,完善海域海岛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征收标准。到2023年,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4)完善实践创新基地试点培育机制。创新探索绿色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以镇、街道、管委会或行政村以及具有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为基本单元,开展绿色转化试点建设。围绕基础建设、机制建设和品牌建设,完善试点培育的财政补助机制。(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分局)

(5)建立健全全域旅游推进机制。完善全域旅游的顶层规划设计体系,建立全域旅游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出台高水平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完善全域旅游的考核制度体系,健全全域旅游的财政保障机制。(区财政局、区文广旅体局)

2.加快建立完善绿色转化的支撑机制

(1)建立绿色转化专项资金保障机制。落实《普陀区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实施方案(2020-2022年)》,将相关建设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区财政局)

(2)实行以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分解落实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实施方案建设任务。(区财政局、区发改局)

(3)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机制、绿色投融资机制。到2023年,建立反映生态价值的市场交易制度。促进生态资产转向社会化和市场化,完善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林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海域海岛使用权等生态资产市场,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提高生态资源市场化程度,实现“绿水青山”的商品价值。(区发改局、区金融办、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农业农村局)

六、重点工程项目

2021-2023年,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实施重点项目共34个,共计投资近102.84亿元,具体见下表2。





表2 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重点项目


领域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

(亿元)

完成

期限

责任

部门

绿水青山守护

全域治水

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

新建5000吨污水处理厂。

1.43

2021

经开区

管委会

沈家门城区污水管网改造。

3.1

2023

区住建局

2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程

4 个镇街道创成“污水零直排区”;排查修复50个生活小区管道,实现雨污分流。

0.7

2022

区治水办

3

美丽河湖创建工程

完成1条3公里省级美丽河湖创建。

0.4

2021

区农业

农村局

4

农业污染治理工程

全域推广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测土配方6000亩。

0.0007

2021

区农业农村局

生态化处理水产养殖尾水。

0.06

2021

区海洋与渔业局

5

区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和运维

新增13个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实现日处理量20吨以上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0.01

2021

区住建局

6

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

实施农村饮用水供水设施新建或改造工程、水质提升工程等4项工程。

0.0877

2021

区农业农村局

全域治气

7

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

淘汰2台10蒸吨/小时以上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

2021

区发改局

8

重点企业环境整治、绿色治理工程

全区重点企业生态环境整治提升,主要包括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提升升级、新的污染防治设施落实等,特别是重点水产企业堆存、加工和废弃物处理过程的臭气异味整治;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改造或淘汰;天然气锅炉改造;工业炉窑综合治理;VOC排放重点企业整治等工程等。

0.5

2023

区生态

环境分局

全域净土清废

9

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完成污染耕地风险摸底排查,建立农田土壤污染监测体系,摸清农业"两区"土壤环境质量情况。

0.00033

2021

区农业

农村局

10

危险废物集中收运处置工程

建设全区小危产废企业危废集中收运点。

0.005

2021

区生态

环境分局

11

麦哲伦油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后期工程

新建1000吨级危化品公共码头1座,其中北侧顺岸布置一个1000吨级危化品泊位,南侧布置一个500吨级危化品滚装泊位,拟使用岸线长度为125米。

0.36

2021

六横镇

12

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完成本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垃圾中转站、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0.04

2023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全域生态提升

13

国土绿化美化行动

全面实施高质量国土绿化美化五年行动,大力推进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海“六大森林”建设,力争到 2024 年底,全区新增森林面积1.09万亩。

1

2024

区资源规划分局

14

河道疏浚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疏浚清淤、生态护岸、植物绿化、景观美化等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措施,全面有序地推进普陀城西夏新区片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1

2023

区农业

农村局

15

增殖放流生态修复工程

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梭子蟹、大黄鱼、黑鲷等各类水生生物苗种每年0.8亿单位以上。

0.04

2021

区海洋

与渔业局

16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陆域生物多样性调查

在各海岛开展植被、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大型真菌等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海岛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0.035

2023

区生态

环境分局

17

六横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包括大岙盐沼修复、小筲箕盐沼湿地修复工程,悬山后门山海域增设潮汐通道等。

8.18

2022

六横镇

人民政府

绿水青山转化

生态农业

18

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建设工程

在白沙、桃花海域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1.7852

2023

区海洋与渔业局

19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

0.0015

2021

区农业

农村局

20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镇、美丽小岛、美丽风景带各1个,省市美丽乡村精品村7个。

0.38

2021

区农业

农村局

21

舟山市悬山海洋牧场大围栏项目

项目采用智能化开放式大围栏养殖方案。大围栏整体采用桩柱式透水围栏结构,围栏总长1765m,由东至西呈弧线形状,由钢管桩墩柱,大围栏组成。项目属于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智能化大围栏海水养殖模式。通过项目实施,在近海岸生态海域的海洋牧场,实现大黄鱼、石斑鱼等高端经济鱼类的生态智能化大围栏牧场。

0.4

2022

区海洋

与渔业局

生态工业

22

绿色修船技改提升工程

引导重点骨干船企加快超高压水除锈设备、废水回收装置等装备应用进程,积极打造绿色修船装备全产业链体系,力争规上修船企业绿色修船装备全覆盖。

0.82

2021

区经信局

23

现代智能冷链物流平台项目

建设智能冷藏、物流配送、商务服务等物流功能区,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

1.6

2022

经开区

管委会

24

海欣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及海洋肽制造项目

主要建设生产车间、仓库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生产鱼极等中高端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鱼蛋白源抗氧化肽、抗冻肽、抗疲劳肽等系列产品。

1.2

2023

经开区

管委会

25

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主要建设浙能六横LNG接收站项目及中石化LNG接收站项目,一期总投资225亿元。配套建设外输管道。接转规模达1300万吨/年。

前3年75.2

2025

区发改局

全域旅游

26

普陀区“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按照“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总要求,在排摸清原有土地性质、产业分布、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开展未来发展概念规划。包括新建渔俗馆、提升改造创业纪念馆、三八海塘区域景观等。

0.2

2022

蚂蚁岛

管委会

27

普陀海岛精品民宿项目

推进海岛精品民宿打造,加快碧海蓝天二期、大屿民宿二期、陌领佑舍二期等民宿项目建设。

0.3245

2022

区文广

旅体局

28

普陀水街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项目位于普陀区城北地块,由水街主题酒店、水街健康邻里中心及水街城市花厅三大板块组成,是舟山市普陀区首个集休闲购物、生活娱乐、度假观光、健康养生、城市社区服务、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花溪水街、低密度酒店、城市邻里中心、滨水餐饮、舟山特色小吃街、滨河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多样功能于一街,项目总建筑面积56802平方米。

2.3

2023

区城投

集团

29

朱家尖西岙旅游交通集散中心项目

建设一座集商业旅游餐饮与客船设施于一体的集散中心,总建筑面积20986平方米,并配备建设相应的码头引桥连廊工程和战场道路工程。装修部分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装修;集散中心弱电、智能化建设等。

0.75

2021

区交投

集团

30

东极岛旅游品质综合提升项目

对东福山民宿民房外立面进行改造,打造特色街、美丽风景线等,对庙子湖沿港外立面以及山坡道路财伯公公园防浪堤等进行灯光设计,对庙子湖海钓会所进行改造,打造展览互动体验多功能综合馆,对庙子湖饮用水管网进行改建,庙子湖外立面改建,新建财伯公服务中心,打造东极石休闲广场,对青浜进行饮用水管网基础工程,对庙子湖青浜部分道路进行生态修复,对庙子湖全岛电力线路以及各类通讯线路进行落地,部分电线杆移位整理等。

0.49

2021

东极镇

31

普陀区桃花镇小桥头田园综合体

农旅综合服务中心、功夫果园、太极茶园、九曲河、桃缘相思林、小桥头北区、综合体游乐体验项目,塔湾景观带、八大农场基础设施提升等建设。

0.12

2022

桃花镇

生态制度

制度

建设

32

生态文明理念宣教及绿色转化典型培育

通过培训、网格走访、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教工作,通过各种绿色创建倡导绿色发展,同时出台相应财政政策鼓励创新绿色转化路径,培育绿色转化典型。

0.1

2023

区委宣传部、区生态环境分局

33

生态环境考核评价

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登记体系。

0.07

2023

区资源规划分局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区审计局

34

绿色转化税收增长奖补机制

促进各镇、街道、管委会发展绿色产业,激励绿色税收增长。

0.15

2022

区财政局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组织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及时协调解决推进建设中面临的相关问题。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对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认识,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协同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二)强化资金保障

合理测算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的资金需求,强化资金来源及管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助,整合各类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积极扩大项目建设融资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切实保障资金需求。

(三)强化科技支撑

以创新驱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的实践,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争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第三方公司的战略合作,全面推进创新基地建设,提升方案实施的技术保障。

(四)强化监督考核

按照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将方案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精准精细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实施目标责任制,强化日常督查,对列入本方案的项目的推进,实行问责制,并将相关工作任务纳入各部门年度考核。

(五)强化宣传教育

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利用各类生态宣传活动,积极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传统特色生态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宣传普陀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和经验,提升普陀生态建设影响力和美誉度。



本文政策解读:《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政策解读

本文起草说明:《舟山市普陀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起草说明

【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反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